《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一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课时中把它分解了,让学生分段,但其实对于这篇散文来讲,分法是比较多的,所以我觉得不分会更好,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课文。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让学生通过一些语句去掌握鉴赏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释?意境?的含义,再罗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练。应该说,这样的模式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进行操练的时候,选取的范围太广了。应该把范围缩小到几段,而不是整篇课文。如果是选取几段,学生应该能比较细致具体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鉴赏这几段中的这几句语句,体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更加明确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二

 走上讲台半年多,也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文体,但是对于散文,我总觉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来是给予了作者许多细腻情感的文体,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体会,而这个情感体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

 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我把重点是定位在对课文这种文化乡愁的把握。但是文化乡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太模糊,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文化乡愁。于是我很困惑,怎样能够通过我一堂课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余光中的这种惆怅与凄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从修辞入手。本文通感以及叠词修辞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修辞的美妙之处。不过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能知道修辞的妙处,但却不知这些言语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联系。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的太复杂,一来学生要费时间揣摩问题,二来有些学生可能听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简单地提出我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终于学生们发现了文章蕴含的乡愁,但他们也就仅仅解读到乡愁。关于文化乡愁,我又顺势进行了一番讲解与引导。

 但这节课留下了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散文上得生动,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因为这一堂课而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三

 课前我利用早读课组织学生朗读全文,一气呵成的长句断句成为学生朗读的障碍,?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学生读的错误百出。这个?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的余光中让?雨?在他的笔下时空交替,纵横交错,蒋捷、李清照的诗句化用,跳跃的诗化语言,情感凝练。在文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更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赤子拳拳之心感人至深。但要引领一群出生90成长于漫画、青春小说中的高一学生去理解感情如此厚重的美文的确有很大的困难。经过漫长的阅读、理解、设计规划,最终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一、导入,用余光中的一首本文联系密切的诗。

 《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简介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祖籍福建,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他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曾有很多时间在欧美和香港游历。他的著名诗歌《乡愁》传遍华人世界,还有《望乡的牧神》《民歌》等,散文有《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在余光中的灵魂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情结。为学生理解他本文中思想感情作奠定基础。

 三、分析?听雨?

 (一)自渎提问,讨论解答:

 1、找到写听雨的段落。

 ?听到雨?第5、6、7、8、9、10段;?听不到雨?第11、12段;

 2、听雨的地点、内容。

 ?听雨大陆秋,回首人生?, ?听屋瓦雨乐,品柔和情韵?,?听雨日式古屋中,感秋意,思故园?;?听雨在公寓时代,雨乐成绝响?。

 3、作者在听雨过程中联想到哪些内容,寄寓着怎样的情感?

 (二)品读最喜爱的文句:

 1、化用蒋捷的诗词的理解。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1)?少年听雨?: ?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 心境。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 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似,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2、第五小节开头?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这里面的寓意深刻,能否指出来一些?

 [参考答案] 雨可嗅,有故乡的泥土气息,觉得温馨;雨可观,可以产生无尽的灵感,让人心动;雨可听,能听出灵感,听出美丽的故乡的神韵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没有乡情,就会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做什么都神不守舍

 3、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

 明确: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雨的词语。

 三、分析其他段落:

 1、作者全是在写听雨吗?

 [参考答案]不是,文章开头写雨引起的联想 ,第2节写雨的汉字,第3节写嗅雨,第4节写观雨。

 2、作者从那些角度写雨?

 美国大陆台北 横的地域感

 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 纵的历史感

 3、集体讨论难懂句子:

 1)前尘隔海:因原离大陆、远离民族文化而发出的悲叹;

 2)古屋不再:因年华流逝或传统的承载不复存在而发出的沉重叹息;

 3)听听那冷雨:煎熬中,只能在记忆的雨声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安慰。

 四、整体欣赏:

 (一)语言特点:读读品品

 1、找出富有?诗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2、文言的使用,找出例句,分析作用

 3、叠词

 4、长短句交错使用

 小结:1、句式长短参差,文言口语和欧化语言穿插,自如而连贯。2、大量使用叠音词,节奏和韵律感强,描写细腻。3、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力烘托了思想情绪

 (二) 品味情思

 作者通过冷雨向我们传达了思乡之情,思念故土之情,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例如:①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非非。想这样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的。

 ② 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必然长在。

 ④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⑤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⑥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⑦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五、总结:作为一个中国人,余光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时刻不忘自己是黄河的儿子。即便在美国的落杉矶,看着那蓝天,白云,雪峰,想到的仍然是?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情趣?。住在台湾厦门街的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的那杏花春雨的江南哟!在冷雨中,作者畅想江南,?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可是,作者终究无法回去。于是,?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只得?听听那冷雨?以解乡愁。

 本文教学结束后,我还是心有余悸,总觉得研读行家里手之作,自己的古典文化修养的底蕴显得鄙薄、肤浅,应有许多遗漏之处,惟有抓住:1、内容上的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如对?听雨?、?冷?、文化情结和游子乡情等的把握和理解;2、品读语言与情丝。?慢慢走,欣赏啊?。散文的阅读能力提升的点拨在课内,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外。引导学生课余多去读读本文,多看看余光中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这喧闹凡尘俗世停住匆忙的脚步,找个安静的角落,读点安慰我们灵魂的书也不乏是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