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孙夜诗集《新地址》序

孙夜兄约我为他的新诗集《新地址》写序,这让我很惶恐,一是他年龄比我大不少,我为他写序怕不合适;二是我不大懂诗歌,怕不能理解他诗歌的奥妙之处。我将这些想法告诉了他,他以为是推托之词,在电话那端颇有些不高兴,于是我只好答应下来,在这里谈谈对诗歌、孙夜以及孙夜诗歌的简单理解。 韩国导演李沧东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他去年拍摄了一部名为《诗》的电影,写一位韩国老人美子退休后努力学习写诗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颇为感动,我在想:她为什么要学习写诗,诗歌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似乎是青年人的事业,总是与激情、灵感、奇思妙想联系在一起,尤其在我曾就读的北京大学,诗人总是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的形象,但是在《诗》这部影片中,“诗”是平凡的,它只是面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姿态,并不玄妙,也不怪异,它是在生活之中产生,而又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审美态度。我想在这里,李沧东恢复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对诗歌的理解。对于东方民族来说,我们并没有强烈的宗教感,但我们却有着对生活的审美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尴尬与难堪,我们很少去执著地思辨“罪与罚”,但我们却可以以一种超越的态度,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去反观与省思,在此中发现真意与美感。在我看来,孙夜的诗歌也是如此,他的诗歌是一种隐秘的内心记录,这样的诗歌来自于生活,但又与生活有一些距离,他的诗为生活赋予了诗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柔软、细微与本真之处。这正如酒,酒是由粮食酿造的,但又不同于粮食,而是粮食的变形与升华,在孙夜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活与内心,以及缭绕其上的诗意,而这种诗意正是我们抵抗凡庸生活的重要方式,或者一种审美的升华,它让我们可以从容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并从中发现美感,我想这是孙夜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我与孙夜只见过很少的几面,但却感觉一见如故,记得在深圳我们第一次见面,便谈得分外投机,也喝了不少酒。在我的印象中,孙夜是个粗犷豪放的人,很有些江湖兄弟的气质,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个诗人,所以在第一次读到他的诗歌时,我感到颇为讶异,没想到外表粗犷的他,内心竟然如此敏感细腻,他的诗歌不仅写他的生活与经历,也写他凝神静观时的心绪,写他对世界万物的感触,那些微妙细致的情致,看似与他的性格不太协调,其实却显露出了他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或许更接近于他的内心: “面对时光我无话可说 经过七楼的树枝在阳光里 在我的窗前留下些阴影” (《经过七楼的树枝》) 在这里,呈现出来的是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会为一段树枝而浮想联翩,而感悟到生命的意蕴。这只是一个例子,孙夜在诗歌中描述的事物是那么多,大可以叙述地震与社会事件,小可以描述一花一草,但在他的笔下,这些事物都带着他的体温与情感,有着他独特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将这些诗歌看作孙夜眼中的整个世界,他以他的诗歌去触摸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艺术化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诗歌是孙夜通向世界的一条道路,而对于我们来说,诗歌则是我们通向孙夜的世界的一条道路,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深入孙夜的内心和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秘的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表面上的孙夜,一个更加丰富的孙夜,这或许可以看作孙夜诗歌的第二个特点。 那么,孙夜的诗歌本身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想孙夜的诗歌可以让我们静下来,让我们在繁忙的节奏中停顿下来,以一种不同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事物。在诗歌中,孙夜的脚步也慢了下来,他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世界,描述着这一切,倾诉着他的情感,而正是在诗歌中,他与他描述的世界融为一体,呈现为诗歌的意象与形式。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像《红桂路树梢上的天空》、《在大剧院广场看见了月亮》,天空与月亮是谁都看得到的,但是只有停顿下来静心观察,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而在特定时空中的发现本身就具有诗意,孙夜善于在平凡中发现诗意,他的诗歌便是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顿下来,静心观察与思考的果实。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孙夜总是以“抒情主人公”出现,这些诗歌中的“我”描述万物,也在描述自身的感触,他在呈现,也在袒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抒情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生命律动。同时,在这些诗歌中,孙夜也发展出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调,缠绵悱恻,而又婉转低徊: 我在似水的时光里似水地唱 在缓慢的血管里将血液缓慢地流光 把骨骼敲碎,把筋脉抽断 把缰绳解开,把靴子挂在高墙上 我放弃所有的战斗,你还能怎么样?(《还能怎么样?》)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隐忍与低徊,也可以看到倾诉与坚持,在一首诗中隐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又都是以独特的叙述语调表现出来的,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才华。这同样只是一个例子,在其他诗歌中,孙夜也仍然以他独特的语调在叙述与抒情,而世间万物一旦进入他的诗歌,便别具一番意味。我想这是由于孙夜在诗歌中融入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而这也是他能写出新的诗歌与美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