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 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二: 一、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整体感知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左……窈……寤……

求……寤……悠……辗……

参……左……窈……琴……

参……左……窈……钟……

六、二背——个人赛背

七、延伸阅读

1、《诗经 蒹葭》

2、《诗经 木瓜》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第三:

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学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几个字不同,了民歌的。

《关雎》是《风》之始也,《诗经》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

教师提示: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

4.学生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字面意思不必字字,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字词,关键字词要。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故事,请同学们用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交流。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展示:

首章四句写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章八句突然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上是歪曲。它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见地,对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表达?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故嗟叹之。嗟叹之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都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主题都了要的作用。,它还地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了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手法叫?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解释通行。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事物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

学生、交流。

生1:我它是“兴”,先说雎鸠,引起的相思之情。

生2:我是“比”,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