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篇《绿》教材解读
10绿
教材解析
《绿》创作于199年。艾青用极富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
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全诗***五个诗节。第一节借用“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満绿色的
感觉,同时引出下文。第二节连续运用六个形容録色的词语.写出了録的深浅浓淡,体现
出绿色的丰富。第三节借用相同句式的叠加.写出了诗人对録的感觉.表现出整个自然空
间都充满了绿色。第四节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第五节用“突
然”一词转折,写出了所有的绿色在风中舞动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
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録色的山林、録色的原野、録色的草地,还有被这
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等。
全诗表达极具特色,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
运用有规律的排比。造成一种变化中的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悲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建议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党。教学时,敩师可以通过朗
读与想象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绿的感觉.龟受其独特表达。首先.初
读诗歌.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奇特景象。接着.进一步学习.借助诗句引发学生想
76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文四年级下册,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独特感觉。感受其独特表达。最后。在想象体会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挤”和“叉”这两个生字。读音方面.需要提学生注意“叉”是
第一声。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可以结合具体语境。通过做一做动作、看一看图片等方式来
理解。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4个,其中3个为左右结构、1个为独体字。教学时,教师可以指
导学生先独立书写左右结构的3个字。再重点指导1个独体字。
左有结构的字中,“挤”和“挥"是左容右究,“瓶”和“翻”是左右等究。“瓶”要
注意右半边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点。倒数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独体字“叉”在书写时要注
意找到其重心点的位置,具体摄示见书写要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瓶
左半谭分”并”两的收茎在同一竖线上,给右半边的”瓦”留有空问,让布
局更紧奏。瓦”的第一横与“并”的第一横在同一斜线上,注意把握这两横
的位置。
横撇和漆的交叉点位于这个字长度的二分之一处,接近田字格的中心点。点高
位于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在竖中线收茎。
二、理解运用
1.初读诗歌,想象诗歌描会的景象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绿”组词.唤起学生关于“绿”的已有经验.激
发学生学习这首以“绿”为题的诗歌的兴趣。
相较前一课。这首诗的朗读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读正确同时也为了增强诗歌
的感染力.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将学生代人诗歌营造的奇
持景象之中。
教师范读后,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
读诗歌。
待学生练读完毕.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本课的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在朗读
展示的过程中随机正音。
在学生能够将诗歌读正确后.教师可以结合这首诗的独特表达.进一步指导朗读。第
二节可以结合表示“绿”的词语及省路号.读出绿的不同与车富。第三节可以结合三个
“是録的”和一个“也是绿的”,读出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第四节和第五节,可以结合
资源
“挤”“重叠”“静静地交叉”“突然”等关键词.读出景象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再次朗读
整首诗,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交流,引导其关注诗人表达的独特。
2.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进一步学习诗歌.可以让学生默读整首诗.画出其认为写得奇特的诗句,并想想奇待
在哪里。借由这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感受这首诗歌的独特表达。
学生有了个体感受后.组织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组织全班交流时.教师不用一节一节地教、可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加以
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并将有感情朗读与想象有机融合.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人的独特
感觉,感受其独特表达。
当学生交流第一节时.教师可以抓住“倒翻”和“到处”,引导学生想象绿色扑面而
来,目之所及都是绿色的景象。结合“墨水瓶倒翻”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奇
特想象。
当学生交流第三节时,教帅可以由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其中与现实景象不符的描
,然后借助“风雨等都没有颜色.为什么在诗人眼里都是録的?”这一间题.引导学生
从诗人的视角展开想象.感受这一节描绘的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体会诗人的独特感觉。
第五节所呈现的“所有的録”随风而舞的景象,是整首诗的点晴之笔。当学生交流这
一节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述“奇特在哪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各种绿
都动起来的勃勃生机。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追问当“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
一起”带干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绿”所蕴含的生机、活力,感受作者对
美好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组织学生交流“写得奇特的诗句”后.教师可以借用课后第2题的第一句话“这首诗
表现的“録”,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诗
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开始时给“绿”组的词,说说自己学诗歌后对“绿”的感
受,并组织学生在反复明读的基础上.背通这首诗。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语言特点。
当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受到这首诗的独特表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课后的
阅读链接“.然后组织学生比较这首诗和“阅读链接“的异同
相同之处有:都写出了録色的丰富和范的广。都体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等。
不同之处有!一篇是诗歌.一是散文.《西湖漫笔》描绘的景象比较写实.而《録》更
多的是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等。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不要拔高要求,结论不应过于学术化、概
念化
78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四年下册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
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在巴黎的
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采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
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
色彩是艾青请歌艺术表达的要素之一,带有鲜明的艺术美学倾向与追求。把色彩这一
直指人心的视觉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形象塑造、氛围设立、意境建构中,使艾青
诗歌富有了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蕴。在艾青诗歌中,强烈而细的色彩描写,充分发挥了
艺术视觉效果的审美功能,构成鲜明生动的画面,为文本带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一尹成者《色彩表现与艾青诗歌的审美特》.天津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