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战乱烧毁诗歌的是谁

唐朝是我国古代非常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之一,从公元七世纪开始至九世纪初,唐朝一直都是华夏大地上的实际统治政权。

但从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当一个王朝达到登峰造极的顶点之后,就会出现物极必反之后的衰落直至消亡。

唐朝政治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国力强盛之时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但是随着国家政权不断受到威胁,唐朝国力开始衰微的时候,同样也会影响当时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

从唐诗创作的风格上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到,唐朝盛衰之时的社会现象以及文化发展。“唐诗”作为唐朝时期比较重要的文学体裁,不仅对上层政治有所反映,同时也对科举、官场,以及社会生活都有比较翔实的展示。

初唐时期的诗歌作品,基本上都以欣欣向荣的面貌示人。盛唐时期的诗歌多以描写“大唐盛世”,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为主。但中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颓废之景,更多的其实是对国家命运,以及人生坎坷、悲惨境遇的描写。

生活于晚唐时期的“大唐才子”高蟾,就是这样一位以自身感受,坎坷经历以及悲惨命运为背景,进行诗歌构思和创作的著名诗人。

虽然他的诗作在《全唐诗》中仅被收录了36首,但他的诗歌造诣和成就,在晚唐时期也掀起了一股风潮。

高蟾的失意人生对其诗歌影响

1.出身寒素“人与千金,非义勿取”

高蟾出生于唐懿宗统治时期,约唐僖宗中和初年前后在世。这两代皇帝统治时期,也正是唐朝统治江河日下之时。出生于这个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时代的高蟾,从出生开始就早已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在后世记载中“家贫,工诗”,是对高蟾早期人生经历的精辟总结。在战乱不断的年代,又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这不仅让他过早地品尝到了人生疾苦,同时对家国不幸也拥有了比一般人更深的切身体会。

高蟾虽然出身于寒门,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为人处事态度。

据《唐才子传》记载:“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

即使是在这种不幸的境遇之中,高蟾也从不无缘无故接受过别人的资助,这其实就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节”体现。

高蟾的这种性格或者说“气节”,其实也是当时晚唐诗人的集体表现。虽然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但是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文人,不仅要遵守“无功不受禄”的道义,同时也应该保持文人应该有的高风亮节。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高蟾“人与千金,非义勿取”的“气节”, 其实也大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意。

当时的社会现象乌烟瘴气,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尤其是一些当时在朝为官的“文人”更是如此。

高蟾为了表达不与这些所谓的“文人”同流合污,所以才会做出“人与千金,非义勿取”的举动。正是因为高产的这种性格以及品质,最后才导致他在屡次科举考试中“累举不第”。

2.累举不第之“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

谈起高蟾的科举之路,怎一个“愁”字了得!生活在唐朝时期的人,之所以对科举考试趋之若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唐朝以“科举取士”选拔官吏,一旦中第不仅会一步登天,同时也会为世人所看重。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舞和影响下,从公元866年开始高蟾不断应试,但由于诸多原因他连续应试十年,结果基本都是以“名落孙山”收场。当然我们不排除这里面有高蟾的个人原因,但晚唐时期的“科举舞弊”蔚然成风,其实才是高蟾“累举不第”的关键所在。

“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 既是对高蟾十年寒窗苦读、十年“累举不第”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晚唐“科举舞弊”的深恶痛斥。

“颜色如花命如叶”既是高蟾的自怨自艾,同时也是对世人命运飘零的同情与惋惜。

(1)考院墙壁题诗,哀叹累举不第

高蟾的七绝诗《上高侍郎》,就是对晚唐时期科举徇私舞弊现象的批判。高蟾的进士考试之路可谓一路坎坷,十年“累举不第”让他的心中,积压了大量的不满以及人生不得意的失落情绪。在这种情境之下高蟾挥笔于考院墙壁,写下他诗作之中的经典之作。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既表现出了诗人不卑不亢的精神,同时也抒发了他心中难以抑制的愤懑之情。《上高侍郎》虽然得到了公卿赞许,但却并未给高蟾的人生带来实际改变。

高蟾在考试失败之后,不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境遇,同时也联想了人们在中第之后,“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的意气风发。至此高蟾不仅悲从心来,在无限酸楚与怨愤的情绪之下,高蟾写下了《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这首由高蟾创作于“落第”诗,不仅表现出了诗人对科举舞弊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因不公平而落选的凄凉心态。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功名的人,他们可以喧哗热闹,而高蟾只能在背地里落寞流泪。

虽然诗人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是一下定了不谄媚权贵的决心,这种不亢不卑的诗作精神,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里边也有诗人孤傲的性格在作祟。

在晚唐时期高蟾的经历其实有很多***性的问题,因为在国势衰微、奸臣当道的社会现实面前,类似于高蟾经历的人其实还大有人在。只不高蟾善“工诗”所以,才会对这种不公的科举制度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