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是一首诗吗
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这首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呢?要说起来,这道题目好像是非常简单的。我想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回答: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般的三国爱好者会回答:毛宗岗。其实,这两个答案都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不但能难倒一般的读者和三国爱好者,据《三国演义》研究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在一部著作中介绍,就连一些娴熟古典诗词的老先生都回答不上来。第一种回答罗贯中的,只要去翻翻罗贯中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就会发现:书中根本就没有这首词;第二种回答也不对,在毛本《三国演义》卷首的确有这首词,但因此就认为是毛宗岗所做,那又大错特错了。
卖了这么久的关子,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这首词出自《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
杨慎(1488-1559)明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明宰相杨廷和的儿子,出生于北京城。 少聪颖好学,11岁能做诗,12岁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呼为“神童”。明正德六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参与校订《文献通考》,修纂《 武宗实录》等,并担任给皇帝论经讲史的“经筵讲官”。 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 ,忠耿为国,才华出众。嘉靖元年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为翰林学士。为争大礼,与群臣谏世宗,带领一批忠直大卧在皇宫左顺门“撼门大哭,众皆哭,声震阙廷”,以示抗暴力、暴君。世宗大怒,两次廷杖,继遣戌云南永昌卫。同年秋,在妻黄娥的陪同下离京,南行时年37岁,遭贬逐至72岁时去逝,整35年未得“赦免”。只有其父杨廷和死时,才获准回川奔丧。 从此或在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戌所,最后死于遣戌之地。报国无门,铸成为明代学者、文学家、诗人。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其诗有拟古倾向,多感愤之作。以能文词及散曲,对民间文学颇重视。 其论古考证之作,范围极广,也时有疏失。著作宏富,诗文外杂著至100余种,有《升庵集》81卷、《外集》100卷、《遗集》26卷及杂著多种,其《丹铅杂录》、《续 录》、《余录等尤为著称,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 类合辑,署为《丹铅总录》。
诗歌评析:
[创作背景] :《廿一史弹词》是杨慎晚年在云南戍所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十段,一段相当于一回。此词是第三段开场词,后清初毛宗岗父子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
[内容评析]:「是非成败转头空」无疑是衰飒语、消沉语。但也是沉痛感慨语。而且,何尝不是透彻感慨语?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并非人人得能获致。杨慎的人生感受实在太多太深,他以一个宦家子弟高中魁首,也曾春风得意好一阵。可转头来,72岁高龄的生命却有35年被拘在边地戍所。太复杂太痛苦了倒会转化为简单:看透了人生,万事皆可以抛开。诚然,此种「透」是历经痛彻入骨、心力交瘁之后的自然境界,「转头空」其实是愤慨的,无非是愤火白炽已没色焰。「青山依旧」是时空转换中的不变,「几度夕阳红」则是流逝,是变。「古今多少事」没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逝去。杨慎愈老愈深悟到这一点,他以「白发渔樵」为化身,酒「浊」心「清」。「惯看」是看惯了习以为常了,于是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活了过来。所以,淡语、轻松语、超脱语,确也不是人人说得来,说得好,说得深刻的。淡语深刻,绝非文字技巧问题,但又非得凭借举重若轻的文字功力不可。看似漫不经意,往往就是所谓「无技巧」境界。
[难词注释]:江渚——江中小洲。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句尽言人世沧桑,可称绝笔。然而《三国演义》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作为一部大悲剧,“古今多少事”,恐怕不能“都付笑谈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