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和宁波有关的经历 具体!
你们这帮白痴,这都找不到,我就好心一点,告诉你们这一点吧,O(∩_∩)O哈哈~……
最后留名:聪 聪……
宁波当代的“徐霞客”
24年徒步穿越大半个中国,用生命写下数百万字,在漂流中寻觅生命的真谛。他知道无人理解这份轻狂与偏执,但风雨中饥寒中孤独中,他坚持着,造就了一个平凡生命的传奇。
鄞州瞻岐镇南二村一处旧的庭院,记者见到了为外人惊诧喟叹的传奇人物———谢建光。昔日一头沧桑的长发不见了,但他人在家中,心在旅途,一边整理往日的文稿,一边为下一次漂流做着谋划。
谢建光告诉记者,当年只身离家,为的是圆一个作家梦,“行万里路,走遍天下”,即使身无分文,饿死街头也不悔,而临死也要留下最后的文字。就是这样少有的勇气和壮烈,支撑了他24年,一路走,一路写,生命也在一路的跋山涉水中留下华美的篇章。
探寻生命:饿了6天后被救回
谢建光求学的年代刚好遇上文革,和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在学校里没读多少书,算起来,他的学生生涯只有短短的5年半,但这并不妨碍他想要当作家的梦想,也因此,当他提笔写作,连他当年的老师也要讥笑他。
他看的书也非常有限,最敬佩的作家是海涅,因此,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写了大量的诗,感情浓烈,直抒胸臆。离开学校后,他放牛、务农,在牛背上看书,在山坡里写作,鲁迅、高尔基的作品,就是在那时候看的。后来做木匠,断过两根手指,至今捏笔的手还是残缺的。他还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差点送命。
日复一日睁眼看着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使谢建光觉得必须为生命寻找出口,拯救梦想。1981年,23岁的他在矛盾、挣扎后,第一次离家出走。他和父母不告而辞,带着换洗衣物、生活用品和150元钱,目标是南方,徒步走去。那时候,他的心是狂热的,也是轻松的,甚至有点视死如归般壮行。
往南走,一直走到福州,已弹尽粮绝,对生命采取这样的考验,在他心里何尝不是一种解脱。那时候,他认为如果只是像平常人一样日复一日地机械生活,探寻不到生命的意义,不如死去。他为自己找的归宿在一个叫于山的景区,他在山洞里,除了喝水,整整6天没吃一点东西。
奄奄一息的时候,他心里很坦然,已经将生命交了出去。身处的环境优美、隐蔽,下一刻是生还是死,他在等待。这时,一个年轻的画家走进山洞,他叫林培松,是谢建光在生死关头遇见的第一个恩人。林培松问他遇到了什么难题,需要什么帮助?两个年轻人在山洞里经过一番对话,林培松为他买好回家的车票。
到了杭州,谢建光晚上在西湖边露宿,被民警当流浪汉收留到遣送站。一个月后,他回到宁波,又用一天时间从市区走到瞻岐的家里。
第一次出行,历时两个月,人变得又脏又黑又瘦,先到亲戚家里换洗了一番,才回家。以后,他每次归来,都先到亲戚家把自己梳洗整齐了,才见父母,为的是掩盖一路风雨的痕迹。其实,他知道这只是形式,路上的苦难,在慈母眼里是怎么也藏不住的。
体验生命:20余年苦行,呕心沥血写作
在盐场工作了一年,谢建光出走的决心更坚定了,这一次的目标是云贵高原,临走时留了书信。此后24年,他不间断地在路上,行囊简单,永不离身的是纸、笔和烟。一路苦行,从不给家里任何音讯,最长一次一走就是5年。每次回来,停留时间也不超过一个月,因为在家里无法写作和思考,一颗心怎么也停顿不下来。
每次出行,都是徒步,只有在体力支撑不下去了,在朋友的资助下,乘车回家。从没住过旅馆,也没找过正式工作,到今年48岁,他无家无业,只有沉甸甸的文稿和故事。
体验一磨难:伴着白骨睡在棺材里
谢建光说他不喜欢城市的繁华,在行走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穿城而过。所以,他经常在野外找地方睡觉,有时是在树林里,有时在山洞里,有时在村口的路边,有时就在人家的屋檐下。有一次,实在找不到栖身之处,就找了荒野的坟地,看到一口敞开的棺材,里面剩下一些白骨,他恭敬地将它们整理好,放到外面,自己在棺材里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再将这些白骨放回去。
在行走的过程中,一两天没吃饭很正常,他也挖过野菜、烤过昆虫,自己到溪水去摸鱼,户外生存能力一天天提高。
一次在行走中,下了一天一夜雨,无处可躲,淋得湿透。一口气在雨中跋涉了75公里,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他在河边晒衣服、晒文稿,吃随身带着的干粮,这时候,感受到阳光是那么温暖和慈爱。
体验二惊魂:与一头狼对峙半小时
24年行程何止万里,谢建光的一双脚几乎是铁打的,他的身体和意志也是,再多的苦,也毫不畏惧。他说路上几乎没有令人退缩的困难,在别人看来的惊险遭遇,他说起来却很平淡。
比如一次在大兴安岭、黑河一带,遇到洪水,一些河道,他都涉水而过,水深过胸,水流湍急,连鞋子也被冲走。他却没当回事,赤着脚到农民家,用衣服跟人换了鞋子继续走。
在内蒙古草原,在天将傍晚的时候,后面跟来了一只狼。谢建光很镇静,停下来,回转身面对它,狼也停下来,互相看着,隔着30米的距离。草原上的人告诉过他,看见狼不能退缩。在半小时目光的较量中,那只狼摇着大尾巴,慢慢地回头走了。
体验三大自然:教他平静地对待生命
走了20多个省(市),谢建光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群山起伏,雄伟险峻,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像复杂的人生,每天在山野间起起伏伏看不同的风景,谢建光的心态变得很平静,对待生命也应该如此坦然。
而在内蒙古的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让他心胸也开阔起来,无边无涯的草原塑造了他大气的人格。他说在草原上的几个月,好像灵魂没有在自己身上,而是在蓝天白云中飘荡。
他跟很多少数民族接触过,无论怎样边缘的民族,风情怎样特殊,都体现着生命的渴望。
对于城市,他最喜欢的是泉州、昆明和杭州。泉州中西文化融合得很好,氛围独特,昆明的生活节奏总是不慌不忙,而杭州的西湖山水间有静静的历史情结。
体验四情谊:萍水相逢的恩人和知己
一路走下来,最离不开的是朋友。谢建光说他从不乞讨,也不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对他的同情和施舍,只有那些对过话的,他认为可以称为朋友的人,他才接受他们的帮助。
他记得很多年前,在江西遇到一位年轻女教师,给了他一个月工资和粮票,还给他做了一套衣服,两人间的通信也持续了好几年。路上还碰到很多大学生,他们喜欢听他讲述经历和对人生的看法,佩服他、欣赏他,也愿意帮助他。
他在建德结识了一生中最知心的一个朋友,那是2002年,他睡在街上,那个叫王兴的私营业主,起先是出于好奇与他交谈,后来,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他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其间帮王兴打理过生意。
另一位是住在奉化江口的老人,那是他第一次从云贵高原回来,还没赶到宁波,就倒在了江口的街上。他精神恍惚,身心疲惫,又一次面临生死考验。老人把他接回家,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照料他,使他第二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后来,他每次远行回来,都会去看望老人,感觉上就像自己的另一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