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与佛教慈悲、基督教博爱有何区别
儒家仁爱与佛教慈悲、基督教博爱的主要区别有三个:关注的范围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实现的形式不同。
1、关注范围不同:
儒家的仁爱,只关注现世;佛教的“慈悲”是对一切众生而言,追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仅对人慈悲,对六道中的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鬼地狱都是慈悲仁爱的;基督教的博爱则追求天国,实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也就是说,佛教和基督教相对于现世,更追求一个虚幻的世界。
2、关注对象不同:
儒家的仁爱,关注人类,儒家思想的五经里所有思想都只在说人间规范,人伦纲常;佛家的慈悲关注着一切众生;而基督教的博爱是对于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人类动物,花草树木等。
3、实现方式不同: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亲疏之别的,可分成仁爱之心、自爱、爱亲人、泛爱众、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按照“爱有差等”的原则,先亲爱自己的亲人,再层层由内向外、由近及远有等差地扩展到他人,这就包含了我们今天常常说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四个方面的关系。
佛教慈悲在于断除贪爱烦恼,将虚妄情识转化为清净智慧;相信因果,提到因果不虚,轮回痛苦,佛陀传下八万四千法门为适应不同根基的众生,愿大众获得解脱自在。
基督教的博爱则通过无限地付出,得到灵魂的升华。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基督教将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归纳为爱上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和爱人如己(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这一最根本准则,视爱之律法为最大的律法。因此基督教也被称为爱的宗教。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百度百科-基督教
百度百科-佛教
百度百科-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