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禅的诗句有哪些

八条佛曰

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坐是禅,走也是禅,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 一片叶便可悟到如来,秋天到了叶子自然就会落下, 拥有无穷的洞明一切的智慧心有能达到自在,说与不说也是身体自然控制的。

4、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花指的是莲花,是花开见佛之意。西方净土有莲花池,人是莲花化生,今生修行,西方莲花池,便有自己的莲花含苞,百年之后,花开见佛。

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无悲无喜无梦无幻,无爱无恨四大皆空,生与死又有何区别。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弃,参不透,舍不得。)

6、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不可说者,指佛家实相也,实相一相,所谓无相,故不可说也,因一说即为相也。

佛理本体是广大的无量的,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出来或传授,一切只有自觉悟,所以是不可说不能说的,佛理认为,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达出所有感悟到得东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一旦付诸语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着了相,也就没有了真相。因此禅宗主张的“道断语言,不立文字”也即植根于此。

7、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在佛语里是“大智慧”的意思。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应该是,心起愚(愚蠢)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智慧)念,智慧就在身边的意思。

8、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jì)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jì)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jì)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jì)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jì)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jì)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jì)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jì)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jì)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jì)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jì)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jì)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jì)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jì)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