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的诗句意思

问题一:李叔同《送别》寓意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问题二:《送别》这首诗的意思。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问题三: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偿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

问题四:李叔同的一首词<<送别>>的内容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的许多***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麽?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为作新词强说愁”,为了使自己的诗......>>

问题五:李叔同《送别》意思? 弘一法师的送别就是描述两位挚友即将分开,却又不舍得对方离去的心情。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来到了长亭外,在宽阔的古道上晚风,扶柳,残笛都是分别的意向,在其他送别的诗句都可以看到

问题六: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最好到专业的体操房让弹性吊带绑住你的腰部

并且在教练的辅助下一步一步练习

熟悉了就可以渐渐摆脱依赖了

练习之前一定要热身充分 把肌肉舒展开 否则很容易拉伤的

建议你不要自己单独练习 有一定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