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仲永泯然众人矣 的感悟
范文一:
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我感触颇深。文中讲述了一个世代以耕田为业的五岁儿童方仲永,在“未尝识书具”的情况下,做出了“传一乡秀才观之”的好诗。却又在“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沦落为普通人。
读完后,我才明白那个“伤”字,是哀伤,是惋惜,是穿越千年对天才的告诫,是天才堕落后的千年泪。我也为他而伤,伤仲永那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天才沦为庸人的父亲;伤那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最终却“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如果仲永的父亲有长远打算,使仲永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或是仲永自己拒绝四处拜访,努力学习,我想他绝对能取得一番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仲永一样的先天禀赋,哪怕只有一点,我也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奋斗。即使没有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绝不会让弥足珍贵的“通悟”二字静静流失。这是最可怕的,庆幸的是它永远不会丧失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有拥有过它。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要比万中无一得“通悟”再“不使学”间悄然离去的方仲永强许多。我们虽然没有他聪明,没有他的才华横溢,却有着比他更长的求学路,比他更坚忍不拔的意志,更光明的前途。
《伤仲永》是一篇议论文,是为所有求知的人写的训诫,天才读后,会更加努力;普通人读后,会永远忘记自卑。人们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堕落的天才,不过是反面教材罢了”。
范文二: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个五岁的小孩竟能作出诗的文采和思想内容都用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个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后好好栽培,长大后必成大器!(读后感)
可仲永的父亲可不这样想,他靠着儿子做诗挣钱。“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出了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仲永只靠自己的天分,后天不努力,导致“泯然众人矣!”的可悲结局。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玉虽有美好的品质,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进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块一样微贱。美玉即是如此,何况人乎?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资,而不去努力奋斗,也只能一事无成。天才可能变成庸才,而庸才不学习就会变成蠢才。(中国作文网)
现在是我们学习的黄金时期,只有现在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出路。所以,努力学习吧,因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范文三:
方仲永从4岁就可以写诗了,在他的诗里一个字就能买好几两钱,他爸爸不让他上学每天让他写诗卖钱。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23岁啦,他的诗已经不再像他小时候写的那样好了。再过7年那个人在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和普通人一样平凡了。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他再聪明,即便是一个天才儿童,如果不经常学习、读书,也将是个普通平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正所谓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一个人小的时候不努力长大也是普通人。
范文四:
《伤仲永》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围绕一个天才的故事而展开的,文中的主角,也就是仲永,自五岁时所写的诗句,就有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的地方,只可惜仲永的父亲是世代以耕业为主,还未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没能让仲永接受后天教育,为此,而扼杀了一位贤才之人。
课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为此留下许多感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公平,山村的孩子虽然穷,但快乐,同时还有远大的理想,并会为此努力学习,然而城市中的孩子,有许许多多次的机会来学习,但并不会为此而感到荣幸,感到快乐,反而厌恶学习,这时才不该!
热爱音乐的失聪少年,喜爱写作的聋哑作家……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人吗?其实上帝在为一个人关上这扇窗户的同时,又为其开启另一扇拥有更美画面的窗户,困难终会克服,但对于上帝的宠儿而言,一降临人间就完美无暇,不知多少人羡慕,可是未经磨难的宠儿,总会一味的认为世界的美好,稍稍不妥,便不能应付。
其实不论天才还是普通人,知识的储存地永远好似一个大水库,在不断的向外流水,而同时也需要向里补水,一旦枯涸,就会很难再储满,水库存在的意义也不复存在。有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不错呀,时代的变化可谓是飞速,潮流一代接一代,如果不随时随地的学习,很快就会被这个世界“抛弃”,即使天才不去获取更多的新内容,在不久的将来便与常人无别,才能也就从此消失,而一个常人不去获取,渐渐的,恐怕只能蜕庸人。
知识好比海洋中的水,永远不会干涸,即使是海面上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无尽的财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那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呀!~
范文五:
《伤仲永》一文早在初中时学过、背过,当时也只是背过而已,今天再次与儿子一起背诵,细细用心揣摩,感悟到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取得成功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正如爱迪生所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五岁的表现着实令人吃惊,一个从未接触过笔墨纸砚的农家孩童却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而且能提笔成书,达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程度,其天赋和聪慧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即便是二十一世纪优生优育的孩子也难以与仲永的童年相比,堪称神童也。
面对仲永的聪明才智,如果其父母能因势利导,仲永的前程将不可估量。然而可悲的是,仲永之父面被“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冲昏了头脑,不是给儿子寻找优秀的老师继续深造,而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整日沉迷于眼前村民的小恩小惠中。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曾经在杂志上读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家父亲生下孩子后忙于生计,把孩子托付给一个老狼照顾,结果孩子几岁后仍不会说话,用嚎叫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表现出爬行、善斗、喜肉等习性,成长为一个“狼孩”,我不由得为仲永的前程捏了一把汗。
若干年后,王安石于舅家再次见到方仲永,“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此刻能够清醒自己的头脑,为仲永请师学艺,凭着仲永的聪慧和天赋相信不会太晚。可悲的是,方仲永的父亲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懂得运用“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以至于七年后的方仲永已“泯然众人矣!”
读完全文,再感悟本文的标题——伤仲永,作者在为仲永之父因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而“伤感”,由于家长的“不使学”而导致一个颇具天赋的孩童最终“泯然众人矣!”我作为一名初中孩子的家长,也为仲永而“伤感”,既然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何一味地听从父命而整日“环谒邑人”呢?五岁的仲永没有自己的见解,可十二三、二十几岁的仲永还要惟命是从吗?他的随波逐流也太可悲了吧?现在的孩子可比他有主见的多呢!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自认为孩子很有天赋的家长,常听他们在众人面前显摆自己孩子如何如何的出色、如何如何的优秀,在此我要奉劝这些家长们,千万要把仲永父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引导优秀的孩子接受更好的后天教育,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还要告诫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不要一味地打击、痛斥孩子的“愚蠢”和“笨拙”,恐怕每一位家长都听说过牛顿曾被老师指定为“愚蠢的无可救药”的学生,他凭借自己的好奇心不也发明了万有引力吗?我们都曾嘲笑过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的事情,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汗水不也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吗?“蠢才”和“天才”有可能是与生具有的,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蠢才”一定会变成“天才”;如果坐在“天才”的宝座上浑浑噩噩,相信方仲永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言弃,不放弃”,只有永不言败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天才”的桂冠——勤能补拙是良训。
伤仲永,伤仲永,愿仲永之伤永远成为一种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