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

古代印度人在诗歌、史诗、宗教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最早的文献是宗教诗和圣歌的汇编,称为“吠陀”。这些诗歌创作于何时,无人知晓,最早的部分大概早在公元前3000年即已问世,但仅仅是口头传诵,没有文字记录,几个世纪以后才收入汇编。“吠陀”反映了印度河上游及两河“河间地”原始雅利安人的文化,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800年。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有四部,每一部都汇编了大量的颂歌、经文和咒语,以及散文的诠释。其中产生最早、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有1028首诗歌,以歌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在颂神诗歌中,以战神因陀罗的颂歌居多,约占《梨俱吠陀》的四分之一。如颂扬他粉碎了“九十座城堡”、“解放了七河”、“杀死达萨”、“使达萨瓦尔那屈服”等等。这些颂歌既反映了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的情形,也反映了雅利安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太阳神苏利阿的颂歌中写道:当他像“金色的宝石”在空中升起时,“让太阳神所唤起的人们,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事他们的劳动”。在夜神瑞特利的颂歌中,又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就像鸟儿飞回到它们的树巢”一样,回到了家。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公社生活。与《梨俱吠陀》并存者,尚有祭歌集《娑摩吠陀》、祭祀论集《耶柔吠陀》以及成书最晚的《阿闼婆吠陀》。《吠陀》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