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美学特征及翻译原则|诗歌的美学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正由于诗歌具有这样复杂的美学特征,所以在各个文学品类中,诗歌一向是最难译的。我们来看一下一些翻译名家们关于诗歌难译甚至不可译的一些论断。绿原说:“有些外国诗可译,有些外国诗实在不可译。”王一铸坦言:“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诗歌虽然难译,但是毕竟不是不可译,因为诗人的灵感不受国界和时间的限制,可以互相沟通,所以各国不同语言的诗歌也是可以互相翻译的。历来主张诗歌可译的也大有人在。陈乃雄说:“从理论上讲,没有理由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当然,由于诗也还有其不同于一般文艺形式的特性――高度集中地概括生活,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和谐,富有音乐性等等,翻译起来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这也不能成为不可译的借口……”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指出:“两种语言在语义上的差异并不能成为翻译中不可克服的障碍。”而且,在不同民族人民的交往和文化文学交流中,诗歌翻译又确实必不可少。一代又一代的诗歌翻译者的实践也证明诗歌是可以翻译的。由此可见,诗歌翻译,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相对应于诗歌诸审美特点,笔者认为翻译诗歌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翻译诗歌之前,译者必须首先检查自己有何情趣、热忱于哪方面的题材,然后寻找与自己情趣、热忱以及风格相等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译诗就是与诗的创作者交朋友,要求心意相通。只有认准了作者,译者才能更加熟悉、亲近、喜爱作者,在思想、言语、风格和灵魂上与作者保持一致,才有可能作出较好的译文。

2.要使自己进入诗人的角色,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的喜怒哀乐。成仿吾主张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须投入诗人的对象中,使诗人成为自己,自己成为诗人,然后把在自己胸中沸腾着的感情,用全部的势力与纯真吐出。”傅雷甚至主张“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否则)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这样的要求当然有点过分,但是它表明要真正译出一篇好的诗文,译者就必须努力去懂得诗人的心灵,去领会他理想、品格、风貌、情操,设法与他取得一种感情上的***鸣和沟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贯注到译诗的过程中。

3.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慎重对待诗歌中的意象。人们在读诗时,一方面用头脑去理解,一方面还必须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用心灵去感受,诗的意象就是在这一刹那间呈现出知性与感性的复合体。由于意象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激发感情、引起联想,所以译者在翻译诗歌之际,首先应该体味、捕捉住原诗的意象,然后要抛开原意象的束缚,到译入语中寻找能激发类似感情和联想的意象,例如龙这个意象,它在英语文化中是邪恶凶暴的形象,引起的联想是厌恶、恐怖,当一首包含着这样一个意象的诗译成汉语的时候,译者就要考虑在汉语中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才能引起类似联想,而不能照搬龙的形象。

4.要风格与意义兼顾。首先要吃透原作,界定风格,原文是素朴的还是华丽的,是高亢的还是低沉的,是直抒胸臆的还是婉转含蓄的,均需要用心体会。风格拿捏不准,诗歌翻译就会是盲人骑瞎马。其次,在考虑意义的传达、译意的时候,在词语的选择上,重点要放在整体意义而不要放在单个词语的字面意思的对应上。也就是说,为了传达出原作者的意思,在译入语的词语选择上,译者不要受原词语的拘束,而应根据原词语在该语言中所能引起的联想而在译入语中大胆选择能引起同样效果的词语。林煌天说:“在一种语言中美好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可能是粗糙的、丑陋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译者必须为译文认真选词。选词不当,会使原来一件漂亮的衣裳失去光泽,变得难看。”

5.诗必须译得像诗,既要追求神形,也要追求形似。诗歌翻译过程中,要在原诗的韵律基础上,重造译入语的韵律,并且使之在相当程度上能与原诗具有相同的音响效果。在词语的选择上,既要译成优美的本国语言,又不能过分本国化;既要体现出译者的风格,使译入语的读者感到译过来的诗有本国诗歌的韵味,也要尽量保留原诗的某些特点和味道,法国诗应该有法国语言文化的味道,英国诗应该有英国语言文化的韵味,使人读起来即使不知道原诗的作者是外国人,也能感觉到这是一首外国诗,文化修养高的读者还能体会到大致是哪一个国家的诗歌,从而享受到阅读异域风情的乐趣。

诗歌是美文,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使它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处理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是,只要充分掌握好这些特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在情感、风格、意象、语言选择等方面下足功夫,诗歌翻译上的困难是可以得到克服的。

尹咏梅,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秦群星,湖北省汉川市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