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曲与元代民歌
散曲是元艺术的代表,传统上我们一般所说的散曲是指一首诗。散曲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文字发展而来的。北宋灭亡后,中原文人的诗歌吸收了一些民歌,还有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经过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因形成于北方,又被称为北曲。散曲包括三种形式:诗歌、套曲和介于诗歌和套曲之间的歌。小玲,又名叶儿,通常是单身。小令曾是流行的民间曲调和小曲,长短不一,曲调确定。顾名思义,小玲个子矮,所以不不要用双音、三音或四音像杂乱无章的话。但是,一首诗里有一种对联,是用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意思。有时候,甚至几百首诗也能连在一起。桃曲出自宫调,又称桃书或大令。既然它有必要设置,它可以不要单身。组曲是由同一曲调中的两个以上曲调组成的组曲。一般是有结尾的,应该押韵到底。屈原最初指的是经常在同一个宫调里唱的曲子。一般有两个调,也有三个连调。散曲中的诗是散曲的代表。这首诗的出处很杂。有些曲子,比如山坡羊,豆叶黄,千荷叶,是跟人有关的的生产和劳动,只要他们听到。大部分是从农村蔓延到城市的。有些曲子在某些地区特别流行,如山东东平木兰花,大明摸鱼子,南靖生查子,张德木斛沙,陕西阳关三叠。在内容上,现存的散曲多为吟诵历史、抒发情怀、歌颂隐居山林、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少数作品还暴露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散曲中,尤以诗最为常见,优美传神,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无论如何,散曲是一种全新的、大众化的文学形式,是北宋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后产生的,是中国人在异族统治下,在多民族融合的前提下,对当时市场文学的吸收和完善。元代散曲创作很普遍。目前可以考证的作家有200多位。此外,许多不知名的作者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这些作家生于不同的时代,阶层构成十分复杂,使得元代散曲风格各异。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著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他们的作品接近民歌,风格朴实自然,社会内容较多。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散曲作家王鼎,风格滑稽,作品多枯燥。有两个显著的作品,黑漆弩和拨不断,但是内容还是缺乏思路。此外,杨过、鲁直、姚贵、冯子珍也是早期散曲的著名作家。都是官职显赫的人,所以文风飘逸,代表了元散曲中的另一种倾向。散曲后期美国的发展,语言趋于优雅和高雅,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和乔治。张可久,字小山,浙江鄞县人。他在仕途上不太成功。晚年长期住在西湖,以山水自娱。张可久写了醉中天,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等。后人编六卷新乐府。乔姬自称是江湖醉仙,江湖第一书生,著有散曲集小山乐府。与张可久相比,乔治更有江湖游子的习惯。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偶尔会出现反思过去,伤害当下,或者表现事物的寓意,对现实不满的作品。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隋、张、刘士忠。他们特别被称为张。张生于1270年,字锡盟,人,山东历城人。他的仕途跌宕起伏三十年,做过礼部尚书、御史,可以说是高官了。一九二一年,他上去做官,劝袁把放了
但是因为历史太久远,流传下来的很少。目前只能收集到二十首左右。这些歌谣大多产生于元代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一金一鼓,用于赈济盗贼,二鼓一锣,用于迎官。金鼓都是一个样子,官多贼多。到了元末,这样的歌谣就更多了。比如一首鼓动人民造反的歌谣是这样写的:山高皇帝远,人少人多。一天玩三次怎么样,不呆了?总之,民歌往往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所以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最尖锐、最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