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论(三)

第六章艺术的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 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

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的思想感情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生活体验用物质的手段表现为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过程是复杂的,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创作方法,使艺术创作过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 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这三个阶段的成果是: 审美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 。

第一节 对生活的艺术体验

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就是艺术家在接触生活时,被生活中的具体形象所感动而引发的饱含情感的切身感受。

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开始于人的感官对客观生活的接触,终结于创作欲望的萌发,审美表象的形成。

一、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形式,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地;可以具有明确的目的,也可以不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时间很长,也可以时间很短。

二、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 (一)、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艺术体验。

艺术只能表现艺术家体验到的社会生活。深切地生活体验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二)、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引发艺术创作的欲望。

当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有了丰富的积累,为生活中的形象所感动,就必然产生升华、飞跃,要求转达给别人,不吐不快,这就是艺术创作欲望的心理动因。

郑板桥论画竹,说“意在笔先”,“意”就是指“立意”、“意象”、“意趣”等等,“笔”就是指“用笔”、“笔法”、“笔墨”等等,它概括了艺术创作过程的两个阶段。这里所说的“意”既存在于艺术构思阶段,也存在于艺术体验阶段,艺术家的“意”蕴于其中的“眼中之竹”就叫做审美表象。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就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改造现实中竹子的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三、对生活艺术体验的特点。

? (一)、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

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了解社会也要从形象入手,通过形象去了解社会的本质与规律,但是一旦他们把握之后,就抛弃了形象。

艺术家在体验生活是必须始终以敏锐的观察力去把握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了解和熟悉事物形象的特点和细节以适应艺术创作的特殊要求。

福楼拜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察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二)、艺术体验是情感的体验。

科学家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是纯客观的、纯理性的,是不包含情感的真理的探索。

而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却是包含主观心灵的情感体验。

德国美学家利普斯提出“移情说”,揭示了艺术家对生活情感体验的过程:

第一,由我及物。艺术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外射”或“移”到客观事物上去,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第二,由物及我。既然外物已经有了生命和情感,它就会反转过来影响艺术家主体的情感;

第三,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艺术家感到外物与自己有相同的情感,于是认为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艺术家永远不是生活的冷静的、纯理性的旁观者。他把自己全部的情感、理想、人格,他全部的心投入生活,以致自己深深的感到,生活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生活。这是艺术家体验生活的主要特点。

(三)、艺术体验是对美的体验。

? 对生活中美的敏感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独特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

以上我们说明了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征。没有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就没有艺术创作。

但是,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并不排斥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在艺术创作中是必要的:

首先,表现历史的题材只能借助于间接经验。

其次,由于艺术家生活经验的局限,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第二节 艺术构思

? 艺术家对生活有了体验,就会萌发艺术创作的欲望。也就是说,艺术家想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这时艺术构思阶段就开始了。

一、艺术构思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 精神活动 。它是艺术家在对生活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对生活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虚构,形成 审美意象 。

艺术构思始于 创作欲望的萌发 ,终于 审美意象的完成 。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 中心环节 。只有通过艺术构思,才能把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

艺术构思的作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产生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产生标志着艺术构思的完成。

二、审美意象的特征。

? (一)、审美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内心视像。

“意象”中的“意”是指 主观的情思 ,“象”是指 客观的物象 。“意象”是物象与情思的融合。

所谓“审美意象”是指这种“意象”既体现了 主体的审美意识 ,又体现了 客体的审美特征 ,是二者的统一。

所谓“内心视像”就是指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 视觉形象 ,这种形象还没有用物质手段表现出来呈现于观赏者的面前。

艺术构思首先要考虑的是“象”,即表现怎样的 社会生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艺术作品的题材 。艺术家要从五光十色的客观生活中选择一角加以凝缩集中,以便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去感受它。没有选择与集中就无法确定艺术要表现的对象。

艺术构思的关键是要考虑通过“象”表达怎样的“意”,既表达怎样的 思想感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艺术作品的主题 。

“意”与“象”的关系是“象”表现“意”,“意”统帅“象”。意中有象,象中有意。

(二)、审美意象是***性与个性统一的内心视像。

所谓***性与个性统一的内心视像,就是典型的内心视像,它是艺术家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构思出来的内心视像。

所谓典型化,就是创造典型的内心视像的方法,也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创造出典型的内心视像的过程。

典型化是艺术构思的关键。包括两个方面:

***性化 :把生活中个别的、零散的、偶然的事物,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个性化 :把对象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

***性化并不排斥个性化,***性化没有脱离个性化,***性化就寓于个性化之中。

比如画家画一株松树,要观察千百株松,最后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并不是磨去一切个性特征的松,而是具有千姿百态的松。

具体方法:

第一种, 综合法 。这是采用多种生活原型概括出来的审美意象,鲁迅概括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法。

第二种, 原型法 。是以一个模特儿为主干适当吸取其他素材所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象。

(三)、审美意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内心视像。

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内心中具体、鲜明、确定的形象。审美意象虽然有确定性的一面,还有不确定性的一面。

首先,审美意象具有 模糊性 。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总感到审美意象在心中清晰可见,呼之欲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但是,待艺术家传达这个内心视像时,总感到某些细节是模糊不清,有待补充。

其次,审美意象具有 变动性 。鲁迅说:“写小说是不能够休息的,过了一夜,那个创造的人脾气也许会两样。”

第三节 艺术传达

一、艺术传达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传达是艺术构思的延续,是艺术创作的完成。

所谓艺术传达,就是艺术家借助于 物质材料 把 艺术构思 表现出来成为 艺术作品 ,借助于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把 审美意象 物态化成为 艺术形象 。

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是艺术传达的最终结果,是艺术创作这种精神劳动的物质体现。

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的联系:审美意象就是心中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就是物态化的审美意象。

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的区别:

第一,审美意象是不能够为他人感知的 内心现象 ,艺术形象是可以为他人感知的 物态化的形象 。

第二,审美意象具有 不确定性、模糊性、短暂性 ,艺术形象大多具有 确定性、鲜明性、持久性 。

二、艺术传达的一般规律。

(一)、艺术技巧是艺术传达的手段。

所谓艺术技巧就是掌握物质媒介表现审美意象的特殊能力,亦称艺技。

技术不同于艺技,技术生产物质产品,艺技生产精神产品;技术生产的是千篇一律的产品,艺技生产的是高度个性化的产品;技术可以脱离审美表象,而艺技变现审美表象。

艺术与艺技是什么关系?有两种片面的意见:

第一种,艺术就是艺技。他们认为,绘画就是比例透视,音乐就是旋律节奏,诗歌就是对仗押韵,“只要知道了艺术创作的规则,他们就都可以随意依样画葫芦,制造出艺术作品来。”但这种仅仅靠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并不是艺术作品。

画匠、画工与画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仅仅有艺技,因而只能模仿而不能创作艺术作品;画家不仅仅有艺技,还有画匠、画工所不具有的某些品质,因而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来。

第二种,艺术根本不需要艺技。克罗齐认为,艺术就是心中的直觉。达芬奇之所以是艺术家,不是因为他创作出来《最后的晚餐》,而是因为他在心中想出了《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把心中的图像画到画布上,所需要的仅仅是艺技而已。艺技对艺术是不必要的。

但既然艺术是心中的直觉,而心中的直觉是人人都有的,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切严肃的理论家与艺术家都充分估计艺技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不能把艺术归结为艺技,但艺术离不开艺技,艺技是艺术传达的手段。艺技的获得是不容易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

(二)、艺术传达是伴随情感的传达。

艺术家把审美意象变为艺术形象,决不是纯理性的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传达。

三、艺术传达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的关系。

? (一)、艺术创作过程三个阶段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互相渗透的。

首先,对生活的艺术体验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对生活的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是对生活的艺术体验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在艺术构思、艺术传达阶段依然穿插着艺术体验。

其次,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也是相互渗透的,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常常需要重新构思。

最后,艺术体验阶段也孕育和蕴含着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因素。

(二)、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情感是贯穿艺术创作整个过程的中心线索。

艺术体验是情感的体验,没有情感的体验就不会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进入艺术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阶段所产生的审美意象是包含情感的内心视像,没有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阶段同样是伴随着情感的创作活动。

总而言之,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