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字义注释放言[放言: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五首(其三) 赠君{您,这里指元稹}一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不用钻龟与祝蓍{钻龟和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试(试验、检验)玉要烧三日满,辨(辨别、鉴别)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须待七年期(期限)。 周公恐惧[恐惧:感到害怕]流言[流言:到处传播的污蔑挑拨的话]日,王莽谦(谦虚)恭(恭敬)未篡(篡位)时。 向使[向使:假如、如果、假使]当(当时)初(刚刚、开始)身便(就)死,一生真伪(假)复(又)谁知? 诗歌翻译放言五首(其三) 赠送给您一种方法来解决犹豫不定,不用钻龟甲和用蓍草来求签问卜。 检验玉(真假)要烧满三天,辨别枕木樟木必须等待七年的期限。 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感到害怕,王莽谦虚恭敬是还没有篡位的时候。 假使当时刚开始他们就死去了,(他们)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
白居易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和白居易一样,初出仕时都非常积极,想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参与国家大事,干出一番事业。可是没想到“出师未捷身先贬”,在政治上遭到打击。于是元稹情绪一度波动,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元和十年(815年),力主削藩变革而遭藩镇忌恨的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身死,裴度重伤。对如此骇人大案,幕后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无动于衷,不急于查处。时任太子府属官的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立即严缉凶手,以肃法纪。那些掌权者却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谈论朝政是越权行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于是把他驱逐出京,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州守的辅助官员,多列第三)。这样,元稹被贬五年后,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舟行而又空暇,面对风袭浪激,读元稹《放言》而感慨,就奉和元稹《放言》而写下《放言五首》七律组诗。白居易一方面通过诗歌安慰好友,一方面也表达自己真假、祸福、贫富、生死等问题的认识,还借此宣泄对朝政的不满和自己内心的不平。本诗是五首中的第三首。 诗歌分析本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好诗。这首诗告诉了读者:时间能检验人心的真假。首联“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很郑重说要告诉一个决狐疑的方法,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这是什么方法呢?“不用钻龟与祝蓍”,不径直说出,吸引读者。既暗含对钻龟和祝蓍这些古代迷信的问卜求签活动的否定,又表达不计吉凶祸福之意。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用了典故和比喻手法。作者在句下分别自注:“真玉烧三日仍不变形”、“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这是运用典故。《淮南子 俶真训》中有“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豫章木”指枕木和樟木。《史记 司马相如传》记有“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亦说“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同时用比喻的手法,表明坚贞之士必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颈联“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借用历史上两个著名人物的典故作为自己观点的事实论据,说明真伪需用时间检验。历史上的周公忠心为国,却遭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人都受了他的骗。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死,周成王还年幼,周公姬旦摄政,实际掌握大权。管、蔡、霍三叔陷害周公,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诬蔑周公要篡位。由于说的人很多,周成王也有点犹豫,周公说不清楚感到害怕,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周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王莽,字巨君,西汉末人,是汉元帝皇后侄子。王莽少年时读书认真、在家孝顺和善、长大后谦恭有礼,成年后结交皆名士,为官清廉,颇有声誉。西汉末,汉成帝时被封为新都侯,王莽开始掌握政权。他的官位越高,越为人谦恭。但王莽独揽朝政后,在汉平帝五年时,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三年后取代汉而称帝,改国号为新。后农民起义的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当时按正统封建思想,王莽被歪曲和否定,认为他是夺汉的篡权者,他以前的种种都是伪装。现在客观地看,王莽勤奋好学、谦逊有礼、孝顺和善、礼贤下士、清廉俭朴,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都是真实的。说王莽沽名钓誉、是伪装的很难成立。他就因自己儿子杀了奴婢,要儿子抵命。客观地说,王莽是一个改革者,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西汉最后四个皇帝都是极端荒淫腐朽而无能,把文景之治的昌盛局面糟蹋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危机四伏。王莽一向孝悌有名,为官谦逊清廉而秉公无私。当时的人们希望王莽出来撑起天下,扭转惨局,造福于民。应该说是历史把王莽推上了皇位。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全诗篇的关键句。如果当初周公、王莽就死去了,人们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暗示好友不要怨愤伤身,要自信,经过时间的考验,像元稹和自己这样受诬陷的人会得到历史肯定的。可看出诗人那磊落的、坦荡的襟怀。 这首诗歌我们的启迪是:对人或事物的认识,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或考验,才能辨别真伪。在人生之路上,我们切不可被一时的假象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