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成篇的诗歌是什么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大唐的极致浪漫,《春江花月夜》做到了穿越千年!
闻一多称张若虚的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更是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全诗一***三十六句,四句换一次韵脚,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是个体与宇宙,相思与哲理的碰撞融合,其想象奇妙,意境有一种空明的缥缈之美,语言细致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春江花月夜》出自唐朝诗人张若虚之手。
这首诗用的是隋代乐府的旧题,下笔富有生活气息,清新秀丽,引人入胜,从题名便可以看出此诗描绘的重点,一个"春"字,一个"江"字,一个"月"字,题名字字珠玑,缺一不可,但却是以"月"为重点写作主题,以"江"做了背景。
这里的"江"具体指的哪条大江,如今也无可考证,但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说《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于扬子江岸边所做,一说千年古镇瓜洲江畔,一说扬州南郊曲江旁,但无论哪条江,如今看来都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春江花月夜》字里行间给我们呈现的美丽景象已经足够幽美邈远,这幅倾国倾城的春江月夜图已经足够恍惚迷离,早已给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以美的享受和牵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潮生",以水开篇,融以月色,月儿与潮水一起升起。
全诗前五句写景,有滟滟的水波与光线,有婉转的江流绕着春天的花儿,有半空中的流霜静悄悄地飞舞,有无一丝纤尘的江与天。这样的视觉盛宴绝无仅有,它取悦的不仅是人们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与舒展。
除了景美,《春江花月夜》的情更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开始写愁绪,写相思。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孤身在外的游子的离别思绪与独自在家的妇人对夫君细腻的思念,因为游子"可怜春半不还家",因为思妇的明月楼上,捣衣砧上拂还来。但艺术作品从不应如此绝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作的情感指向是可以随着不同情景不同处境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
诗句在还是思绪与酝酿之时,仍然是诗人的,一旦这些情绪成了具体的文字,则与诗人剥离开来,它们就变成了与之相遇的每一个人的,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我们是不一样的人。
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还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说在这悠悠江畔,是什么人第一次见到那一轮圆月,这月光又是在哪一年的哪一个夜晚第一次洒落人间,照耀世人?
这是诗人在面向茫茫太空时的关于时间关于空间的思考,千年之后,我们依然有这样的美丽的疑问,夹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之间,不丢不弃,时常拿起来瞧一瞧看一看,创造了一个深沉、辽阔、宁静的境界。
到底是怎样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的绝篇佳韵,洗净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一枝独秀?
他便是张若虚,一位唐朝诗人,更是儒客大家。
如今张若虚具体的出生年份已无从确认,有观点认为其出生于67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兵曹是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员,兖州是地名,兖州位于鲁西南也就是山东西南部,山东省直管,济宁市代管。
唐中宗神龙年间,张若虚、贺知章等以吴越名士在京都名声大噪,大唐从不缺才华横溢的骚人墨客,张若虚更是其中翘楚。
张若虚的诗作如今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以《春江花月夜》最为誉满天下,达到了脍炙人口的程度。
往回走的时候,猛然一个激灵,想起这样一句诗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顿时觉得美妙至极,我们一同望着月亮却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看不到彼此的容貌,那就希望这流转的月光能照耀着你吧!
我想,诗人当时未必是想到了一个具体的知心朋友,反而更像对天下人的一种博爱,"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这月亮的光华能解你忧与怨,圆你梦和想,此生无憾无结,有情有梦。也想到千年以前那个月圆之夜,张若虚站在江畔慢慢吟诵这"落月摇情"。
真正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应如是,也淡然也浓烈,可以瞬间消逝,也可以永不褪色。这是出自张若虚笔下的美妙,也是来自大唐的极致浪漫,"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直击心灵又不失含蓄雅致。"愿逐月华流照君",愿明月照耀你,庇佑你,聚则如意,离则顺利,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把月光给你,都是最美丽最切实的浪漫。
文字不朽,美丽永存。21世纪,在这天地间依然回荡着大唐的欣荣,穿越千年,也将穿过未来的很多时光,到达所有看不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