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问题
一、荷(莲):爱情(莲、怜谐音),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这就是“邺水朱华”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沈约的笔下带有一种向上的劲道。老实说,我本不喜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把花弄得杀气腾腾的诗。不过这气质在莲的身上竟带出一种袅娜来。所以,荷还有文采的意象。
钱氏池上芙蓉 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荷也应是丰满的花,却比牡丹清丽些。这是一种优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药用价值。难怪屈原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了,它的确受得起众人的喜爱。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是赞美荷最正宗的语言,词微而意远,时品时新。
二、兰:隐士、贤德、美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兰的馥郁香气使诗人更加心向田园。兰也因而有了洒脱之意。
明刘伯温 《兰花》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薛网 《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的真正价值在其幽,在其“无人而不改其香”。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纯真、高洁、哀伤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的寒冷总能让人产生恰到好处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隐士的意象。高洁而略带点寂寞的雪,就犹如大师的胸怀,让天地为之一亮,又一肃。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时候,心中总会有点薄薄的凄凉,或者说,是惆怅。这时雪的轻舞飞扬,怎能不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让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孩提时的欢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幸福。雪的轻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田园诗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贡献,它会让人想起,曾经尝过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节气、壮志凌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
“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虚心”二者异质而结构相对应。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湘江边,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中国的托物言志诗发展到极端时,只有两种情况:退隐、入世。竹兼具这两种气质。我们用时只需选择一下材料即可。其实我很赞成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认为竹“腹内空空”,所以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对其褒贬 。当然,私下里要有自己的意见。
五、雨:喜庆、伤心、哀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北朝·何逊《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过是景物罢了,将其分类的,是人的心。乐景可以写哀,哀景也可以写乐,甚至会“倍增其哀乐”。人心才是分类的依据。
后记:老大,给我分吧!我打完了一遍以后,不知道按了什么键,答案全没了!我是边痛哭边打字,又打了一遍,手快断掉。天!你可一定要满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