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散文
1. 古代文言散文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意思不止一个。对骈文说,是不用对偶的单笔,所谓散行的文字。唐以来的“古文”便是这东西。这是文言里的分别,我们现在不大用得着。对韵文说,散文无韵;这里所谓散文,比前一文所包广大。虽也是文言里旧有的分别,但白话文里也可采用。这都是从形式上分别。还有与诗相对的散文,不拘文言白话,与其说是形式不一样,不如说是内容不一样。内容的分别,很难说得恰到好处;因为实在太复杂,凭你怎么说,总难免顾此失彼,不实不尽。这中间又有两边儿跨着的。如所谓散文诗,诗的散文;于是更难划清界限了,越是缠夹,用得越广,从诗与散文派生“诗的”“散文的”两个形容词,几乎可用于一切事上,不限于文字。——茅盾先生有一个短篇小说,题作“诗与散文”,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按诗与散文的分法,新文学里的小说、戏剧(除掉少数诗剧和少数剧中的韵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是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这里得说明那引号里的散文。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文;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这个。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若只走向幽默去。散文的路确乎更狭更小,未免单调;幸而有第二条路,就比只写身边琐事的时期已展开了一两步。大体上说;倒底是前进的。有人主张用小品文写大众生活,自然也是一个很好的意思,但盼望做出些实例来。 读书记需要博学,现在几乎还只有周启明先生一个人动手。游记、传记两方面都似乎有很宽的地步可以发展。我以为不妨打破小品,多来点儿大的。长篇的游记与自传都已有人在动手;但盼望人手多些,就可热闹起来了。传记也不一定限于自传,可以新作近世人物的传,可以重写古人的传;游记也不一定限于耳闻目睹,掺入些历史的追想,也许别有风味。这个先得多读书,搜集体料,自然费功夫些,但是值得做的。不愿意这么办,只靠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判断力,也可写出精采的东西;但生活的方面得广大,生活的态度得认真。——不独写游记、传记如此,写小说、戏剧也得如此(写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却又得多读书了)。生活是一部大书,读得太少,观察力和判断力还是很贫乏的。目前在天津看见张彭春先生,他说现在的文学有一条新路可以走。就是让写作者到内地或新建设区去,凭着他们的训练(知识与技巧)将所观察的写成报告文学。这不是报纸上简陋的地方通信,也不是观察员冗杂的呈报书,而应当是文学作品。他说大学生、高中学生都可利用假期试试这个新设计。我在《太白》里有《内地描写》一文,也有相似的说话,这确是我们散文的一个新路。此外,以人生为题的精悍透彻的——抒情的论文,像西赛罗《说老》之类,也可发展;但那又得多读书或多阅世,怕不是一时能见成绩的。
2. 古代最好的的10篇散文(一)古文(10篇)顺序:篇目→体裁→出处→作者→朝代→补充常识1.劝学→诸子散文→《荀子》→荀况→战国→儒家,主张“性本恶”。
古代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赋体散文、说理散文、游记散文、奏章。2.邹忌讽齐王纳谏→历史散文→《战国策?齐策》→西汉刘向编辑,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别体史书。
《触龙说赵太后》。历史著作,包括通史(《史记》《资治通鉴》)和断代史(《汉书》、二十三史)两种。
编排体例,包括编年体(孔子编订的《春秋》、左丘明编写的《左传》、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国别体(左丘明编写的《国语》、陈寿《三国志》、刘向编辑的《战国策》)、纪传体(《史记》、二十四史)三种。3.屈原列传→历史散文(人物传记)→《史记》→司马迁→史圣,西汉。
《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均出自《史记》。《报任安书》出自《昭明文选》。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中唯一的通史),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称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后汉书》(南朝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也是国别体史书)合称为“四史”(都是纪传体)。
《史记》与《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合称为“史学双璧”。4.陈情表→奏章→《文选》→李密→西晋。
奏章,大臣写给皇帝的文书。5.滕王阁序→骈文→《王子安集》→王勃→唐代→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骈文,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字句整齐、音韵和谐,以四句、六句为主,又称“四六文”。6.师说→说理散文→《昌黎先生集》→韩愈→唐代→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二人合称“韩柳”。《祭十二郎文》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7.阿房宫赋→赋体散文→《樊川文集》→杜牧→唐代→世称“杜樊川”,与晚唐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过华清宫》。8.六国论→说理散文(政论文)→《嘉佑集?权书》→苏洵→北宋→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文章传千古,峨嵋***比高。”
9.游褒禅山记→游记散文→《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号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属于“唐宋八大家”。《桂枝香?金陵怀古》10.赤壁赋→赋体散文→《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轼→北宋→号东坡居士,其词开创豪放派。
《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