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出诗人下句是什么
这只是某些人的观点。有人说“悲愤出诗人”,那也有人说“岁月静好,可当长歌”。“歌”就是“诗”,那“悲愤”也出诗人,“静好”也出诗人。这有什么特别可言呢?
从诗歌的起源来看,有劳动号子说,有娱乐赋闲说。也就是说诗最早的起源就是人们在劳动或者闲暇的时候——也就是工作或者娱乐的时候,有感情要抒发,比如说工作不如意,吼两声,休闲的时候很开心,唱两句——这就是诗的起源,一点都不高大上。
说到底,诗从歌来,从生活中来。当我们的日常说话无法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的时候,我们就要用一种异于常人的声调,用有节奏的语言吸引他人的注意,告诉别人我的情感不正常了,你要认真对待——这种声音高低起伏,通过押韵达到最早的节奏感语言——就是歌,也就是后来的诗。
所以,诗歌不仅仅是感情的产物,还是不同于寻常、高出正常交流之上的情感爆发之产物,这也就是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情感产物),又高于生活(强烈情感)的缘故。
而相对于“喜乐”这种让人身体感到愉悦的情感,“悲愤”则会引起人生理上的不适,这种不适感让人更需要向外表达。我们说“一个人偷着乐”和“一个人哭泣”,哪一种状况更让人接受呢?当然是偷着乐。所以悲伤、愤恨的情绪浸透了的人,更加需要倾诉,这种带有倾诉欲望的文字是最有力量的。
当然,也并非所有涉及到“悲愤”的文字就是好作品,但是并不影响“悲愤出诗人”这个说法,因为“诗人”的定义是宽泛至极的。你遇到事情想不通,写两句打油诗讽刺一下,也是可以称作“诗人”的。
但是我们如果说到“诗穷而后工”,那就不同了。因为“工”的诗就是好诗,也就是诗歌上了一定层次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有“悲愤”的情感外壳,可必然不是颓废、认命,而是在“穷”、“悲愤”中能够挖掘出希望和闪光点,再通过有力的文字指点、引导人们思想和社会风气的走向——这类作品,才能称其为传世佳作。
像杜甫、李白,正是盛唐向中唐转折时期的诗人。而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随着国家的中兴,韩愈、白居易、元稹等大批中唐诗人们更加燃起了希望。所以,盛唐、中唐大诗人辈出,集中出现大批优秀作品,奠定了唐诗的顶峰高度。
前段时间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有一句相当流俗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有很多朋友觉得假、大、空。实际上所有文艺作品都不能缺乏希望,这对人来说是麻药,但也是艺术存在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