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礼让和包容?
一个“让”字,一个“听”字,看似在拉近距离,实则,却伤了情感。
有一个好友,当年和双胞胎弟弟同时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家里只能供一个人念书,早出生两个小时的她,被迫将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是的,是被迫的。其实,她最初的想法也是让弟弟去上学,但不等她说出口,父母就着急地劝她:“你是姐姐,让着弟弟。”
“凭什么?!”听到这句话后,她不想让了。
“就凭他是你的弟弟。”父母异口同声,斩钉截铁。
“我不让!”
僵持之下,父亲一把撕碎了她的录取通知书。
她与弟弟以及父母之间的情感,从此也降至了冰点。
兄弟姐妹之间,有着世界上最亲近的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的,不应该是“让”或者“听”,而应该是“爱”。
有了爱,自然的,大的便会让着小的,小的也愿意听大的。
这种爱,是需要以父母的爱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家里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取的爱是相当的,他们不会因为年龄的大小或是性别的差异而被区分对待,更不用担心失去父母的爱。
当父母将同样的爱,分配给每一个孩子,并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在父母的心中,一样美好,一样重要时,孩子们也会像父母那样,将自己的爱分出去,分给兄弟姐妹们。
在分享爱的时候,孩子们便开始不由自主地去谦让,去尊重,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让”和“听”。
就像好友的故事,若她的父母给予自己和双胞胎弟弟同等的爱,那么,她一定会心甘情愿地让弟弟去上学。那时候的她,看似在与弟弟争夺上学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在争夺父母的爱。
当一个孩子,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是爱自己的之后,争抢便失去了意义。最后,他们无论谁去上大学,都是因爱而去的,而没有去的那个人,也是因爱而留下的。
无需“礼让”,不必“听话”,更不用管谁大谁小,有“爱”即可解决纷争,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