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当代诗人诗歌
如何欣赏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总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了解这这些规律以及一些写作技法,就
能进入诗歌内部,完成欣赏或审美。
一、当代诗歌为啥朦胧
“
朦胧诗
”
这一名词的诞生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语言原因。如果我们对语言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本身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例如远方,过去,
好坏等都是定性不定量的词,有很大的模糊性,即模糊。语言的模糊性,给任何文学形式都带来了模糊性。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所以更有强烈的模糊性,模糊即朦胧。
二是社会原因。我们的社会在变化,它在诗界中的表现是,诗人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来
感受社会和自然,有狂热奔放转为冷静深思(民族的多难决定着诗作中的黑色。)
并运用新的方式,如暗示,通感,错觉,直觉来表现思想。这就为那些具有传统审美观念的人所难
以接受,故称这些新型的诗为朦胧诗。
欣赏当代诗,就必须在欣赏诗时排除诗的模糊性。人的模糊逻辑的功能,(模糊逻辑是相对古典的
二值逻辑而言,即非真非假)就是化模糊为清晰。只要调动模糊逻辑,就能扫除诗的模糊性。现以顾城的
小诗为例与诸君***赏。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确切地说,这首诗是一幅油画。诗人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
(
灰与红,绿
)
来表达情感,其高明之处在于
诗人冷静绘出这幅
“
画
”
而不是直白地道出主题,想用色彩促使读者猛然醒悟,完成诗的欣赏
.
如果我们调动
了自己的模糊逻辑,沿着此
“
画
”
展开联想,诗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经过
“
文革
”
烈火焚烧的中国,到处是
“
死灰
”
,正是在
“
死灰
”
中,闪现两个孩子,一个鲜红,象征对中
国的赤诚;一个淡绿,象征新一代蓬勃的青春
.
这不正是中国的希望之光吗
!
短短小诗,包含一段历史,这正是朦胧诗内在的蕴量。
二、每首诗都有感情定向
读诗,就是通过诗的表面把握它背后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正是沿着诗人的感情脉络去寻找和把握
的。诗是感情的艺术,每首诗必有一个感情凝聚的中心。诗人运用一些意象铺垫进行抒情,尽管错综缤纷,
但总是围绕这个中心的。诗人围绕某个中心抒情,就是感情定向
.
抒情的中心即是诗情的方向。
是诗皆有感情定向。今诗惯用一些错觉,意识流,意象重叠以及蒙太奇手法,如果没有感情定向,
诗人恐怕连自己写了什么也不晓得,读者就更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了。
下面以舒婷的《神女峰》为例,谈谈感情定向。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
还站在船
尾
/
衣裙漫飞
/
如翻涌不息的云
/
江涛
/
高一声
/
低一声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
但是,心
/
真的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
正煽动新的背叛
/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
不如在爱人肩头
/
痛哭一晚
神女望夫不归化成石峰,爱之忠贞,素为中国女性之楷模。游客
“
挥舞花帕
”
以示敬意,而舒婷的手忽
然收回
“
捂住自己的眼睛
”
。何因
舒婷不是凡夫俗子,神女峰给她的感受与众不同。神女化石,从人性讲是个悲剧,却被传统的道德
观念称誉千年。所以,诗人忽然悲痛欲泪。
“
衣裙漫飞
”
“
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
抒情
.
这些意象虽是片段的,跳
跃的,但诗人的情绪是统一的。先写直觉
(
通过
“
挥舞花帕
”
暗示神女峰的外形
)
,进而写感觉
(
神女是悲剧
)
最后写思维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随着感情的升华,诗人冷静地向传统道德观念质问:
“
心,真的
能变成石头吗
”?
心,
是不能变成石头的。
丈夫死了,
心仍在相思,
爱在折磨人性
.
所以,
今天苏醒的女性
“
正
煽动新的背叛
”
做传统道德的伟大叛逆
!
这是诗人代表女性发出的宣言,
是诗人抒情的中心和感情流动的方
向,即感情定向。
由此看出,诗的感情定向是通过意想铺垫,加剧抒情,使诗意朝一个既定方向不断深化而完成的。
三、当代诗歌的黑色之光
诗之黑色是指诗中的迷茫,惆怅,痛苦,悲哀等情绪。中国人曾长期受到精神枷锁的禁锢,正视现
实:
“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
。这足令今天的诗人们失望而悲哀,流露诗中即为黑色。然而
“
诗情缘
”
“
诗
言志
”
,诗人的天性是追求美以唤世人之爱心,所以没有哪首诗(颓废派除外)是用黑色贯穿的,诗的主旨
是对美的钟情,黑色反衬诗人爱美之灵魂。
不知悲哀的民族本身就是悲哀的民族,逃避悲哀的诗人顶多是个悲哀的诗人。诗中的悲哀或黑色表
明:诗人们正痛苦地反思民族曲折的历程,面对显示思索这代人的责任及未来。北岛的名作《红帆船》足
以说明这些。现抄录如下: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
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
/
滚出来,并不是星辰
/
我不想安慰
你
/
在颤抖的枫叶上
/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
来自热带的太阳鸟
/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
不
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
走向海
/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
走向
落日
/
不,
渴望燃烧
/
是渴望化成灰烬
/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
你有飘散的长发
/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
残垣断壁
”
上怎么拓路?路灯
“
并不是晨星
”
因而不是希望的曙光。
“
颤抖的枫叶
”
令人难言
“
关于春天
”
的慰语。
“
太阳鸟
”
指某种热量,并没有输给
“
我们
”
。背后(即
“
文革
”
时)的大火,已如黄昏渐渐熄灭。诗人
选择这些意象抒发低沉的情绪,造成诗的黑色气氛,但这种黑色并未贯穿全诗。
试看第二段。
诗人道出生命之真谛在于追求。
大地冰封了就面对暖流走向海,
“
海
”
是诗人的理想境界。
诗人
“
渴望燃烧
”
“
化为灰烬
”
表现了诗人为追求而献身的精神。女友的长发如旗帜,诗人的手臂是笔直的桅
杆,可见他们(代表一代人)是渴望追求的灵魂。诗的内蕴并非这些,限于篇幅,暂不摇笔,留待诸君自
悟。
追求之举令人叹服,在
“
残垣断壁
”
上求索,更令人竖起大拇指。黑色的反衬加强了诗的表达效果,此
乃黑色的作用,即黑色之光。
四、当代诗歌很注意营造诗之气氛
诗之高雅决定其读者之高雅。高雅的读者已不喜欢诗人用直白的诗句告诉他什么,而往往乐意从诗
的气氛中感受到什么。告诉只能告诉一个东西,感受却能感受无数。潜心探索人们心灵的诗人便随着人们
审美意识的变化,在创造诗的气氛时拼命抽烟,以使气氛凝聚其全部感情。用气氛***鸣读者,已为今诗手
法,形相之下,直白的诗句已如霓红灯下漫步的老牛车不合时宜。
诗的气氛是指笼罩诗作的氛围,即是让读者直接感受到的非理性的溢于诗作的色彩或感情。诗人创
造诗的气氛时选用与他所要表达的情绪相吻合的形象或色调,
高手笔下的气氛如婚礼气氛或葬礼气氛一样,
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出幸福或悲痛来。有时我们拿到一首诗,其具体写什么或许不清晰,但从字里行间,我
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一些什么:小雨般的愁丝,野花般的淡雅,马蹄般的奔放,岩石半的冷峻等等。只要
能扫除字面的障碍,就有一种东西触动我们的感官,这就是诗的气氛。气氛能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融进诗
中,于诗人的心灵通航。
简宁的《风暴
——
致小白》这首情诗,可谓是气氛诗作的模特,现与诸君***赏。
云朵低垂天空
/
像一株硕大的蘑菇
/
静静挺伫
/
蛇在草丛里闪亮
/
闪亮,无声地滑行
广场上的雕像
/
潜泳于暮霭之中
/
焦躁如一匹马
/
有带电的烟尘
/
在他冰凉的眼眶里
/
骚动
此诗有油画气氛,感情浓郁而凝重,激情被笔调控制,有别以往情诗的写法。云朵低垂给人以压抑
感,蛇的闪亮反衬出云的阴沉,也表现出风暴来临的征兆。这种气氛传达着诗人焦躁而不安的心境。广场
上的雕像指诗人自己,在暮色中走动,如一匹激动的马。带电的烟尘迷入眼眶该是什么滋味呢!
“
骚动
”
是
心的骚动,思念之风暴的骚动。
表面看来,题目与诗作风马牛不相及,但从诗的气氛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中确实起
了风暴。
五、当代诗歌的彩色的小桥
——
通感
人的各种感觉通过心来兑换即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就是通感。诗人在创作时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触觉借助于修辞手法相互转换就是通感手法。这种手法的宗旨是扩大感官的审美范围,达到
各种感觉的相互流通和补充。
“
绿色的旋律
”
(听觉转化为视觉),
“
冰冷的目光
”
(视觉转化为触觉),以及
颜色可以听见,声音有了形状,花香可以触摸,恋人的身影散发芬芳,皆属通感。通感是一座彩色的小桥,
任何一种感觉都可以通过它走向另一种感觉。
除了这些感觉通感外,诗中还有更为广义的通感。如
“
岁月的河
”
“
时间的马
”
等,将抽象的观念转化
为动态形象或具体形象。诗人的特异功能,就是在感知和写作时不通过理念的逻辑判断而在一瞬间完成最
优的通感组合。
笔者找不到全篇皆是通感句子之作(滥用通感也不足取,适时用之才有效果),只能选择芒克的小
诗《春天》中运用通感的几句解析通感。
太阳把它的血液
/
输给了垂危的大地
/
它使大地的躯体里
/
开始流动阳光
/
也使那些死者的骨头里
/
长出绿
色的枝叶
/
你听,你听到了吗
/
那些从死者骨头里伸出的枝叶
/
在花的酒杯里碰的叮当响
这是春天
小诗的前两句,把无形的阳光转化为具体的血液,三四句又把血液转化为阳光,使两个概念融为一
体,达到了阳光就是土地的血液的效果,(阳光和土地又象征着新的政策和民族或祖国)。
“
死者
”
指先驱
们,
“
骨头
”
意为先驱们不灭的精神。
“
精神
”
长出
“
绿色的枝叶
”
,这就是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动态形象,
“
听
见
……
枝叶
……
把花的酒杯碰得叮当响
”
,实际上是视觉与听觉的转换。
这些通感的运用,无疑拓阔了诗的审美范围,增加了诗意,同时给读者开辟宏大的思维空间:能使
精神复苏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