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满江红乙卯咏海棠》咏海棠诗赏析
《海棠·满江红乙卯咏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李曾伯
才过新正,能几日、海棠开了。将谓是、睡犹未足,嫣然何笑。一片殷红新锦样,天机知费春多少。更芳期、不待燕黄昏,莺清晓。花旧说,南昌好; 花宜占,东风早。想香霏地近,融和偏巧。佳句流传千古在,石湖不见坡翁老。倩何人、寄驿报家山,教知道。
在大自然的百花园里,海棠花素以娇媚著称,尤其美妙动人之处,就在于她含苞待放之时,其色泽鲜红艳丽,有如少女含羞的红晕,娇娆而妩媚。“那压倒群芳,天赋与、十分秾艳”(刘克荘《满江红·海棠》)的芳姿神韵,足以使人艳羡大自然的艺术美,惊叹造物主的神工。李曾伯《满江红·乙卯咏海棠》这首词,纵情赞颂了海棠花的华贵芳姿,抒发了词人赏花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心理。
词的首句先点明了海棠开放的时间:正月新春刚一过,用不了几天,她就绽开新蕾,笑容可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紧接着,“将谓是、睡犹未足,嫣然何笑”一句,把海棠千娇百媚的姿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在我们面前出现的简直就是那天生丽质、云鬓花颜、貌美无双的杨玉环,她亭亭玉立,含情脉脉,嫣然一笑地向我们走来。面对此情此景,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苏东坡咏海棠的两首诗。一首为《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据宋释惠洪撰《冷斋夜话》卷一引《太真外传》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睡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唐玄宗把杨贵妃比作海棠,以花喻人,苏轼把海棠比作醉杨妃,以人喻花。李曾伯借鉴苏诗,同样把海棠比作睡犹未足的醉杨妃。“嫣然何笑”,也是从苏轼的咏海棠诗中受到的启示。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开头曾写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李词承前句“睡犹未足”,引出“嫣然何笑”,这一“犹”一“何”,就更加点染了海棠袅娜娇艳可爱之状,仿佛把人们带进了那意境深邃的幽美去处。接下来,“一片殷红新锦样,天机知费春多少”两句,描绘了海棠的色彩光艳,词人赞叹道,海棠这华美的盛装,锦缎般的芳容,真不知要大自然花费多少灵机和心血才能造就得出。随之,点明海棠开放的花时虽早,然而花期有限,她等不到春燕来归、黄莺啼啭的季节,就将凋谢,从而更反衬了海棠之名贵。词人一面让人们不要轻易错过大好时机,饱览其娇艳的芳容,分享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情趣,一面也为其短暂的花期,深表婉惜之情。
词的过片“花旧说,南昌好;花宜占,东风早”几句,强调指出海棠花生长在最有名气的地点,和她盛开的最适宜的时间。海棠患无香,而昌南(指旧时四川境内的昌州府,现大足、荣昌一带)的海棠却浓香扑鼻,那里有“海棠香国”之美称,苏轼的家乡眉山也在这一地区。“想香霏地近,融和偏巧。佳句流传千古在,石湖不见坡翁老”四句,着重联想了苏轼、范成大两位诗人咏海棠的千古不朽佳句,进而丰富了这首词的内容,深化了意境。四川大足县有处香霏堂,是因苏轼“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名句而得名。据说,香霏堂前有一老树,重趺叠萼,每花或二十多叶,花气浓郁,余不能及。 李曾伯曾任过四川宣抚使,从词的内容看来,此词大抵作于四川任所。词中“想香霏地近,融和偏巧,”正说明词人距离香霏堂这个地方很近,而这一带又是开一代词风的苏轼以及范石湖两位前辈曾经生活、任职过的地方,如今,重温他们流传千古的咏赞海棠的佳句,令人油然而生思慕缅怀之情。此时,词人已无法按捺一颗激动的心,马上想到赶快请人把欣赏海棠花的动人消息,传送给家乡,让亲人们同自己一起***享赏花之乐。“倩何人,寄驿报家山,教知道”这一结尾,把对海棠的赞美之情推向 *** ,从而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为海棠花之清丽、艳美而倾倒。
这首词在写法上生动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用典也较多。全词意境高起,想象丰富,也如海棠一样绚丽多姿,鲜艳夺目,使人们读起来不能不驰骋情思,浮想联翩,增添无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