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诗歌中心意象
李金发被称为“诗怪”,他是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一、人物资料
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李金发与林风眠、林文铮被誉称为中国美院历史上的梅州“三剑客”,三人各领风骚,为中国艺术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12月25日,李金发在纽约长岛病逝,享年76岁。
二、人物生平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于广东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原名李权兴,别名李遇安,“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梅州是广东著名侨乡,李金发的父亲李焕章青年时期冒险到非洲岛国毛里求斯谋生,经营“糖房店”并取得成功。他以经营所得在家乡梅州购置田土,兴建房舍“承德第”。
1915年,李金发从家乡到梅州市区高等小学读书,第一次接触到数学、物理、地理、英文、国画、体育等新课程。
1917年冬,李金发高中毕业,因为教育厅规定实行秋季毕业,他因没拿到毕业文凭而辍学。他当时已经17岁,为前途所困,陷入不能自拔的苦闷彷徨之中,成天躲在书房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一类的戏曲。
1919年初,李金发与同学结伴赴香港,先入谭卫芝补习学校读英文,半年后转入圣约瑟中学(俗称罗马书院),他在香港接受了短暂的英式正规教育。到年底,终因思家心切告别香港,回到梅州家乡。香港学习生涯虽短,但为李金发今后出国及写作打下了初步基础。
作品特点:
1、象征意义
李金发善于将思想直觉化。李金发善于用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感受与思想。李金发的所有诗歌,几乎都不用“直说”,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一点一点地暗示、隐喻,即以主要意象来表现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仍以《弃妇》为例,最后一段有这样的句子,“衰老的裙裾发出哀怜”,这是对心如死灰、身心皆已苍老的弃妇发出的哀叹。
2、思想跳跃
李金发的诗歌充满想象的跳跃。对于诗歌的想象与感觉问题,朱自清曾有过这样一番论述,想象的素材是感觉,怎样玲珑飘渺的空中楼阁都建筑在感觉上。
感觉人人有,可是或敏锐,或迟,因而有精粗之别。而各个感觉间交互错综的关系,千变万化,不容易把捉,这些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偶尔把捉着了,要将这些组织起来?成功一种可给人看的形式,又得有一番工夫,一幅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