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滑的诗歌

张凯丽曾经在节目中说:“我的女儿不叫我妈,叫我咪。”

众人不解,张凯丽解释道:“这就像是我们之间的小默契,是一种爱称。”

主持人又追问道:“那您先生怎么称呼您呢?”

张凯丽停顿了一下,掩面娇羞地回答说:“叫我宝儿!”

曾经张凯丽的丈夫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作家,

但张凯丽却因对他“一见钟情”决定在事业巅峰期结婚,跟随丈夫去往深圳。

为了让“明星媳妇儿”生活富足,

张凯丽的先生选择“弃文从商”,下海后竟成为“亿万富豪”。

如今张凯丽与丈夫***同携手走过26年的婚姻生活,

而她也在收获幸福家庭后重新出发,

回到热爱的剧组,享受作为演员带来的别样精彩。

张凯丽的人生轨迹有多么绚烂,请允许慢慢道来。

01

1962年,张凯丽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当中,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在冰雪运动盛行的东北,除了专业运动员,将滑冰作为自己兴趣爱好的普通市民也不在少数。

张凯丽家所在的居民楼中,有一位吉林省的速滑冠军,她也是长春市业余体校速滑班的教练,

而正巧的是这位教练的丈夫是张父的同事。

为了给女儿培养兴趣爱好,张凯丽的父母便委托这位教练带她去学习短道速滑。

年幼的张凯丽并没有接触过短道速滑,但天生活泼开朗的她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就连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速滑”,也欣然答应。

可等到小凯丽兴高采烈地来到体校,她却哭闹着说自己反悔了。

这是因为那宽阔的速滑训练场突然闯入了眼帘,震惊到了年幼的凯丽。

400米的滑冰场地,速滑队的队员们在外圈跑道上训练,中间区域则是花样滑冰队员们的训练场。

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令张凯丽苦不堪言,她感觉到浑身疲惫,每天都只能紧盯着计时器上那精确到毫秒的数字,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每当拼尽全力滑完规定的圈数后,张凯丽总是气喘吁吁却又情不自禁地望向场地中央的花滑队员们。

每一个人都身穿华美的训练服,冰刀的锋利也不再是为了追求更快而存在,那是能画出优美弧线的画笔。

小凯丽总是心酸的想:为什么我学的是速滑,我应该去学花滑。

虽然心中总是有这样的想法冒出,但当时张凯丽的速滑成绩还是队中的佼佼者。

并且作为速滑队的队长,她需要更加努力得训练,给队友们做个好榜样。

虽然速滑使她身心俱疲,但是张凯丽却从没想过放弃。

只是成功需要努力与天赋的配合,在速滑的赛道上,张凯丽的成绩随着她身体的不断发育而停滞不前。

年龄的增长使张凯丽的身高快速上升,高挑的身材并不适合继续练习速滑。

并且她的成绩也一直没有明显进步,无论她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滑进一分钟内。

“天赋”像是形成了一堵墙,将张凯丽永远拒绝在速滑的门外。

离开了速滑队,张凯丽便自然地开始发展另外一种兴趣爱好——唱歌。

并且这一次,张凯丽决定唱歌这件事不仅要成为兴趣爱好,更要成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凯丽立志要进部队文工团,因为在那个时代,与音乐相关的专业院校还很稀缺。

1987年张凯丽应征入伍,但当她从吉林来到北京后才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军事博物馆做解说员。

这份工作与张凯丽的初衷相隔得有些遥远。

回想起那段时光,张凯丽说过:“虽然都能用到声音,但是我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挥一辈子小棍。”

在军事博物馆的那段时间里,张凯丽每天都生活得很郁闷,她希望生活能尽快出现新的机遇,将音乐带回到她的身边。

张凯丽的心情越来越沮丧,只有偶尔举办的文艺汇演才能给她带来一点欢欣,因为她可以借机上台一展歌喉。

有一次张凯丽的父亲到军博看望她,张父认为女儿在军博一定会过得开心快乐,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她脸上灿烂的笑容。

可一见面张父就发现不对劲,他并没有看到凯丽面上的笑容,反而是从她强装镇定的脸色里看见浓浓的疲惫与忧伤。

实际上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音乐梦想,张凯丽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思索着新的机会和出路。

回程的路上这位父亲泪眼婆娑,一想到女儿的满面愁容就痛苦心酸。

之后的日子里,张凯丽还是没能劝服自己放弃音乐,最终她下定决心要去报考艺术院校,要坚持追求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

可此时的张凯丽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蛋子,她没有提干,也没有进修资格。

因此想要到艺术院校学习,就只能走一条路——离开军博。

面对这样的选择张凯丽不禁开始犹豫,因为父母都希望她能够留下,因为这对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内心深处对于音乐的渴望与呼唤还是战胜了应有的理性,张凯丽说服了自己的父母,义无反顾地离开军博,踏上追求音乐的新征程。

02

1981年,张凯丽报考了吉林艺术学院。

可不凑巧的是,这一年艺术学院的声乐系不招收学生,为了尽快进入学校凯丽无奈之下报考了同校的戏剧系。

令人意外的是,张凯丽的表演受到面试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她顺利地被作为一名戏剧表演生被艺术院校录取。

但是在张凯丽心里,心心念念的仍是她难以割舍的音乐梦想。

在戏剧系里的每一天她都在想办法,为的就是能够转回音乐系。

为此凯丽一边在戏剧系上课,一边持续地向音乐系递交转系申请。

每一封申请信都像石沉大海般杳无音信,眼看转系无望凯丽也渐渐放下心中的希冀,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在戏剧系中所学到的东西。

经过更深入的学习反思,凯丽发觉自己好像并没有先前那般抵触戏剧,相反她甚至有些爱上了戏剧表演。

相较于歌唱,她也很享受在舞台上演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就在凯丽逐渐适应了戏剧系的生活时,音乐系那边却突然有了动静。

曾经那个难得的转系机会终于在此时降临了,看着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梦想,张凯丽陷入了两难。

一个是曾经的人生梦想,一个是新培养的心头好。

在无尽的纠结之后,张凯丽终于做出了决定——她甘愿放弃音乐,留在戏剧系继续学习。

年轻的张凯丽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不言而喻。

可是此后经年她都不曾后悔过,因为在演员这条道路上,张凯丽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决定留在戏剧系之后张凯丽不再压抑自己的天性,她逐渐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天赋是曾经被深深埋没的。

写诗,就是张凯丽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那个年代里,人们受到诗歌的影响很大,张凯丽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能看到浪漫的色彩。

这和她本身多愁善感的性格完美契合。

1982年,艺术学院接到一个任务,戏剧系的同学们要到少年监狱去给孩子们演出。

张凯丽则被委派了一个特别任务——为孩子们写一首诗。

或许是心有所感,她仅仅用一晚上就写出一首诗歌,取名为《回来吧,我亲爱的孩子》。

演出当天,张凯丽深情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在场的年轻孩子们无一不感动落泪。

张凯丽细腻的文字与真切的 情感 触动了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的心。

1985年,张凯丽以优异的成绩从吉林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她进入煤矿文工团成为了专业的话剧演员。

在工作岗位上,张凯丽比在学校时更加努力认真,每次排练她都是最早到的演员,对于剧本她也要做到最熟悉。

渐渐地,张凯丽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人们都赞叹她的天赋与勤奋。

在话剧舞台上绽放光芒的张凯丽很快便得到了一个走向更大舞台的机会,

1987年张凯丽在电影《八女投江》中饰演指导员冷云,她成功地从剧院走向了大众视野。

为了能更好地扮演这个角色,张凯丽在剧组待了7个月,没有请过一天假。

即使没有她的戏份,张凯丽也会自己抱着剧本安静静的坐在一旁仔细琢磨。

正是因为这样的私下用功,张凯丽在正式拍摄时总能一条过,导演都称赞她:“你就是真正的‘冷云’!”

有了荧幕处女作,张凯丽之后又在电影《某男与某女》中饰演女主角,但是这两部作品都未产生很大的影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形容张凯丽恰如其分。

03

1989年,当时还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主任的郑晓龙接到任务,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当中创作并拍摄一部长篇电视剧。

并且这部电视剧需要在1990年作为北京电视台的重要节目播出。

接到这个紧急任务,郑晓龙连忙联系了一众编辑和作家,大家坐在一起开始***同商议剧本的问题。

经过众人的意见汇总,他们罗列出几点要素:

电视剧的女主角必须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人;

这个女人身上需要具备各种优点;

她还要经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结合这三点要求,编剧李晓明将故事大纲连夜编写出来,并起名为《渴望十六年》。

之后导演鲁晓威接到电话,他赶忙放下工作开始接手这部电视剧的拍摄。

鲁晓威看着剧本,他心里清楚地知道挑选合适的女主演是重中之重。

起初他心中的女主人选是贾雨岚,可是等鲁晓威来到煤矿文工团时才得知,贾雨岚有事出国了并且很长时间内不会回来。

正当鲁晓威泄气的在煤矿文工团里游走时,有一个女孩儿和他擦肩而过。

鲁晓威看着这个匆匆走过的女孩子觉得眼前一亮,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她都符合自己心中的女主形象。

打听到演员的名字,鲁晓威敲开了张凯丽的宿舍门。

但是听到消息的张凯丽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邀请。

导演追问原因,张凯丽才徐徐开口。

文工团马上要排练下一部话剧,并且已经决定好要张凯丽来饰演女一号。

而电视剧的拍摄周期长回报率不确定,她没有信心这次的尝试不会像之前的电影一样“无功而返”。

面对张凯丽的拒绝,鲁晓威起初只觉得遗憾,说了句让她再考虑考虑便起身离开去物色新的演员。

可是经过一个上午的寻找都没有结果,鲁晓威只能无功而返。

就在下午一点多时,一筹莫展的鲁晓威在楼梯口又撞见了刚刚结束排练的张凯丽。

见到鲁晓威,张凯丽便热心询问他是否吃过午饭。

在得到鲁晓威的否定答案后,凯丽就主动提出要请鲁导吃饭。

“我给您下一碗面条吧,您吃了再走。”

接连辛苦几天的鲁晓威一听这话,心里瞬间便响起一个声音:这简直就是善良的慧芳本人啊!

若说之前鲁晓威只是觉得张凯丽外貌上有几分“慧芳”的样子,那么现在他就已经完全认定,张凯丽就是切切实实的“慧芳”本“芳”。

鲁晓威坚定了自己的态度,无论如何要说服张凯丽来出演这部电视剧。

最终张凯丽拗不过鲁导的执著,答应出演。

1990年,《渴望》在电视上开播,紧接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出的“万人空巷”的火热场面,并且开播当天就创造了92.8%的收视率。

之后更是有统计显示,在《渴望》播出时期,全国的犯罪率都下降了30%。

一时间,“慧芳”成了全国人民都认识的超级大明星。

张凯丽的名字也走进千家万户,并且她一举拿下两个最佳女主角,成为新一代“国民媳妇”。

04

此后的几年时间当中,张凯丽凭借“慧芳”的名气开始真正发展起自己的演艺事业。

但就在她的事业达到高峰之时,张凯丽邂逅了爱情,从“国民媳妇”成为了真正的妻子。

1995年,张凯丽跟随剧组到深圳拍戏。

一个很普通的早晨,她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到下榻酒店的餐厅吃早茶。

坐在位置上安静享用早餐的张凯丽突然被身边的一位男士所吸引。

原来这位男士一进门便很自然的走到了张凯丽所在的餐桌旁,用很熟稔的语气和剧组的编剧及其他工作人员聊天叙话。

张凯丽并未见过这位男士,言语中她得知这位先生是编剧的朋友,平时若是有编剧执导的新作品,就会来剧组探班。

说话间男士的目光突然瞥向了张凯丽,并且很明显的停顿了一下。

语气中也有难掩激动的情绪:“这位是‘慧芳’老师吧?”

男士的话惹得周围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张凯丽也跟着笑了,但她很快又礼貌地向对方做了自我介绍。

这位男士被邀请坐下,与剧组的工作人员一起***进早餐,张凯丽也趁机会和他攀谈起来。

交流的只言片语中张凯丽得知,这位男士叫做张建全,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经过短暂的相处张凯丽对张健全有很大的好感,便在离开之前和他交换了联系方式。

之后两人经常联系,本身就热爱文字的张凯丽与身为作家的张建全自然有许多的***同话题。他们之间的 情感 也在彼此的文字问候中逐渐升华。

张凯丽曾说自己是在第一次见面时便对先生“一见钟情”,而丈夫则可能是在当年看到电视上的“慧芳”的那一瞬间对自己“情根深种”。

此时的张凯丽已经33岁了,她突然生出一种想要结婚的念头。

可她的经纪人却并不赞成,因为此时她的事业正处于巅峰期,在这时结婚势必会对她的工作造成难以预估的负面影响。

但张凯丽向来是说一不二、坚持到底的性子,她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与张建全结婚。

并且在婚后第二年,张凯丽就生下了女儿张可盈。

而张凯丽的丈夫见到妻子对自己的信任与依靠,心中不由产生新的想法。

随着女儿的出生,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主意——他要放弃写作,下海经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心爱的家人更好的生活。

对于丈夫的决定,张凯丽并没有反对,她无条件地支持丈夫。

在家相夫教女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后,张凯丽便生出了复出拍戏的念头。

1999年,张凯丽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小品复出,之后她又接连拍摄多部影视剧,从而真正回归了大众视野。

但此时她的角色已经俨然从“媳妇”转变成了“妈妈”。

可是无论角色怎样变化,张凯丽依旧保持着作为演员的“初心”。

面对每一个角色都付出全部的心血,将不同的人物刻画的深入人心。

结语

如今59岁的张凯丽依然活跃在镜头前,

除了以影视剧中的精彩表现,

人们也能从综艺节目当中发觉凯丽老师不为人知的“可爱”一面。

她的演技与真诚的职业信念赋予了众多角色“生命和灵魂”,

也正是如此她也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好演员。

在未来,收获了成功事业与幸福家庭的演员凯丽会拥有更完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