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短诗三首(繁星)》

早上第一节去四年级听了一节语文课。深有感触。这节课上的是冰心的《短诗三首(繁星)》。三首很美的短诗,老师把它上得支离破碎。美文欣赏课变成了知识点讲读分析课。突然就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那节《春》阅读欣赏课来,很庆幸自己始终没有抛弃创造力。可惜的是,二十年过去了,课堂依然没有被我的力量所改变。现在的九零后老师还是走着老路,捧着书本划重点,记笔记,唉!

感叹之余,不禁想分析一下其原因。老师很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要有所收获。例如:记住每首诗的中心思想,反问句的作用,一词多义的含义,每讲到一个“考点”,就强调一番:记笔记!记笔记!在这里不由得让听课者思考:每一节课要有收获,这是对的,然而,到底什么是“学有所得”?通常,老师们下意识地会很负责地想要让学生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都掌握,因为考试都会考,跟学习成绩直接挂钩的嘛!但是,我希望老师们一定还要有一个价值导向:“学有所获”不仅仅是得到实用性的知识,一定要有能力,最后一定要形成素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才是所谓的学有所获!为什么呢?首先,如果只是学知识,完全可以用更高效的方式获得,几个知识点500字不到内容,十分钟就可以了解。一本语文书的知识点,整理整理,一个月去熟记也足够了!还可以在舒服的家里通过网络学习,何必耗费人力物力开一个学校来学这么一点点知识呢!所以,老师应该很明确: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知识!

学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需要哪些能力?这里要教育专家结合学生生长发展的心理阶段进行科学界定,制定出有效指引体系,然后一线老师必须接受普及性的专业培训,让每一个在岗老师明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序列的要求。课堂上,教师必须通过对话、辩论、问题指引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思维训练,这个层次目标,可以说,在很多很多课堂里是缺失的。只有当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科素养才算基本落实,之后,学生的整体发展素养才能建构起来。可见,知识和能力是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

今天这节语文课里也是缺失的。下面结合这节课来分析,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这篇课文是三首诗。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什么?知识目标略过,能力目标是朗读(课文)能力,理解(诗意)能力,表达(观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诗歌鉴赏力,审美能力,以及三首诗要表达的对母亲深深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以及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目标把握准确之后,设计教学就可以按照“感受美 发现美 感悟美”三个层次进行。一开始,要精心设计,营造氛围,让孩子进入优美的诗歌意境里面,这个就比较难操作。举个例子,好比六一儿童节到了,A老师把教室装饰得五彩缤纷,一看就让人开心。B老师却什么也没有,只是看到学生就强调,这是六一儿童节,你要快乐!你很快乐!你说学生更喜欢A还是B?显然不言而喻。因此,情感类课文必须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优美情境之中。

其次,感受美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感情用朗读直观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里包含着对课文的理解,于是,老师可以围绕核心问题“你从诗歌里感受到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从原本的一种朦胧的情绪感知,到清晰的情感和思想观点的语言表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训练过程。

在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语句的体会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相机把课文重点渗透其中,例如:反问句的作用,一词多义的理解,情与景相融的写作,等等,都可以非常自然地传达给学生。相比前一种硬核广告式地直接告诉学生“划重点,记笔记”,显然会更优美,也更温润入心。

学习语文,一样要重视思维训练。所以,针对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问,带着问题自学课文。例如,为什么题目用繁星二字,文章并没有写到跟繁星相关呀?题目为什么都是繁星?还标有序号,作者为什么喜欢全都用繁星二字为题?……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此文深层次的情感。

纵观全课,反思课堂,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现在的教育太缺爱了!

其一,教师缺爱,何谈爱学生? 教师疲于应付的状态看着令人心痛,每一天都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一个个通知文件,就像一下下鞭子抽打在老师们身上,一个本身缺爱的人还会有爱分享给别人吗?一口早已干涸的泉眼怎么会有泉水浇灌花草呢?

其二,学生有爱,但却是太多不需要的爱,太少想要的爱。 家长把爱浇注于学生的学习方面,比拼的是成绩和前途。就像一个人老想着要存水存粮,却舍不得喂饱当下的自己。孩子需要的可不是“为了前途的”爱,不是“为了上名校的”爱,更不是“为了比别人的孩子更优秀”的爱,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素质发展,是开心幸福自由快乐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