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有没有屠龙刀

这个可以确定地说,真没有,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包括宋代),大多数时期都是以“龙”作为至高无上的图腾形象,是帝王的象征。龙也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所以有“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造出来这样一把“屠龙刀”,那是犯上作乱,肯定没有好下场。

“屠龙”一词源出《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通“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有时,“屠龙”之技也用来指不为世所用的真才实学。如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诗句:“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此指官小)。”宋陆游《登千峰榭》诗句:“一生未售屠龙技,万里犹思汗马功。”

有时,“屠龙”之技也用来指艰难伟大的事业。如柳亚子《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先生狱中》诗句:“泣麟悲风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大好头颅抛不得,神州残局岂忘君。”(古代认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才出现;又认为凤鸟至是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后世以“泣麟悲凤”指哀伤国家衰败。)

当然,“屠龙”之技现在常用的一个意思——好本领、绝技,在古代诗歌里也常见。如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句:“愈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又如魏源《昆山别龚定庵自珍》诗句:“半生湖海气,百年漂泊旅。誓回屠龙技,甘作亡羊补。”再如黄庭坚《戏答史应之三首》之一:“先生早擅屠龙学,袖有新硎不试刀。岁晚亦无鸡可割,庖蛙煎鳝荐松醪。”后者虽有逗趣之意,但对“先生早擅屠龙学”还是非常肯定的。

屠龙刀是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把百余斤重的宝刀,因称“武林至尊”而被武林中人视为宝物。

《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传说:“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屠龙”指屠龙刀,“倚天”则指一柄倚天剑。《倚天屠龙记》第27回〈百尺高塔任回翔〉,峨嵋派掌门灭绝师太曾向弟子周芷若提及倚天剑及屠龙刀是黄蓉将《神雕侠侣》主角杨过送给郭襄的玄铁重剑加上西方精金溶铸而成(新三版中只有屠龙刀是以玄铁溶铸成,倚天剑改为以杨过、小龙女夫妇佩剑君子剑、淑女剑合铸而成)。

屠龙刀原属黄蓉之子郭破虏所有,但襄阳城破之日,郭破虏与父母同时殉难,屠龙刀遂流入江湖。至小说开始时,屠龙刀落在长白三禽手中,但武当派俞岱岩遭殷野王所骗而落入天鹰教手中。之后在王盘山上,“金毛狮王”谢逊大败海沙帮、神拳门、巨鲸帮的掌门人而夺得屠龙刀。

其后,周芷若为取武学宝典,不惜以倚天剑及屠龙刀互砍而分别断成两截。及后落入张无忌手中,成为张无忌的兵器。

小说主角张无忌亦知,“所谓‘武林至尊’,不在宝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遗书《武穆遗书》(三版中改为刻有桃花岛地形的玄铁片)。以此兵法临敌,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最终自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