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崛起的“文化常德” 常德即将崛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一张张洋溢着高雅精致的文化气息和品位的城市名片,使常德吸引了外界更多的目光和关注,也彰显出这座城市日渐提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化,已经成为一对隐形的翅膀,逐渐演变为助推常德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软实力”。

“文化优势”成为首选

有人说:在常德,捡起一块砖头,就是捡起一段历史;抓起一把泥土,就是抓起一段传奇。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足以让常德人自豪不已,也足以让外人惊羡不已――尧时善卷让王位而隐居德山;春申君有门客三千而相;楚屈原流放期间垂钓于柳叶湖;刘禹锡十载旅居六上太阳山;杨幺起义在柳叶湖设置水寨;袁宏道迷恋山水乐而忘返;刘海砍樵在花山,等等。全市不仅拥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大小文物点2000多处,而且拥有距今6500多年中国最早的稻作文化,最早的城市文化遗址――城头山,宋教仁、丁玲、翦伯赞等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以及大量的山水文化和佛教寺庙文化。

资源只是潜在的发展优势,并不是现实的力量。因而,常德市的决策者没有过分津津乐道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是深入考虑,将其转换为“软实力”。不断地给它注入“催化剂”,使其产生核聚变的现实效应,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诗意的城市,应该有着诗意的布局,充满诗意的想像。说常德是一座文化的城市、诗意的城市,一点也不过分。沅江外滩,原本是一个荒凉、偏僻的河滩,经过一番全新的创意、打造,投资2亿多元,在钢筋混凝土的防洪大堤上,巍然立起一道具有厚重人文内涵的中国常德诗墙,并已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诗国长城”。公园内,每天有上万人游览,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少诗歌爱好者还现场吟诵,感受春夏秋冬景观的变化。有专家感慨地说,常德人敢想敢干,办文化有创意,也是“大手笔”。

也许,规模宏大的诗墙只是一个载体,像模像样的 “诗人节”才是诗意的最好体现。从2004年开始,该市携手中华诗词学会,承办全国性的常德诗人节,每两年一届,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一起,***享诗歌的盛宴。诗人节已经举办了三届,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影响广。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当场授予常德全国首个“诗词之市”称号,所辖9个区县(市)有6个同时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汉寿县有5000多名诗词会员,其中农民群众1000多人,每年创作诗词2万多首,出版诗词专著100多本。

文化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就要不断地添加“催化剂”。常德丝弦是全国十大著名的曲艺品牌之一,原有300多首曲调,因为战火,因为动荡,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有100来首。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鼓励下,一些专业人士倾心传承与创新这种地方曲艺品种,不失时机地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从而使其雅俗***赏,很受欢迎。文化部门先后编撰了《常德丝弦》、《丝弦音乐汇编》等一批抢救性的图书,并举办了近100期丝弦培训班,还尝试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丝弦艺术课,为这一独具常德特色的艺术培育后继人才。

在常德,提起海燕歌舞团几乎是无人不晓。一批农民艺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经过15年的打拼和磨练,海燕越飞越高越精彩,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海燕文化现象”。

此外,常德文化还多次走出国门,一展风采。2002年,器乐合奏《莲台春晓》等7个节目赴澳大利亚参加文化交流演出。2004年,市歌舞团应邀赴马来西亚进行为期40天的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处,掌声不断,并迅速刮起一股“丝弦”旋风。2005年,文艺工作者一行50多人前往日本、韩国两地,参加日本(2005)爱知中国馆“湖南周”及中国湖南(日韩)专业招商引资洽谈会世博会演出,受到日本观众的争相追捧。

城市不仅是物质的空间,也是精神的空间;不仅是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正是站在这样一种高度,常德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忘关注城市品质内核与发展潜力的文化建设。2004年下半年,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发展战略,把建设文化名城作为今后发展总体战略三大构件之一,受到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与热情支持。2006年6月和8月,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期间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城建费中每年投入2000万元,作为文化名城建设引导资金,逐步建设德山人文景区、屈原公园、太阳山主题公园,修缮并兴建柳叶湖书香苑、渔樵村、司马楼,修缮抗战将士公墓、抗战地堡战壕、四大古井等28个大型工程项目。自2006年10月以来,文化名城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三批,先后建成四眼井、葵花井、笔架城、新华大厦、屈原公园、荣定王墓等,重点开发了桃花源、夹山寺等景区,形成了旅游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文化的发展,积聚了人气,也积聚了财气。在常德,诗墙一带是“黄金地段”,聚集着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群众艺术馆等10余家文化单位,家家都是高楼大厦,金碧辉煌,形成了一条“图博文”特色文化路。10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地建设和改造升级,逐渐形成一条有形的“文脉”,气韵贯通、书香四溢。广大群众一致赞誉,这是在“时尚”中围出的一方“净土”。

重在改善“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是由市委书记武吉海所倡导的。他解释说,发展文化,重在改善文化民生,这既不是衣食住行之类的传统意义上的民生,也不单纯是唱歌跳舞旅游休闲之类很表面化的民生,而是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安顿问题。通过补贴机制、买单机制、奖励机制、扶助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手段,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近几年,通过“社区文化圈”的打造,把文化“种”在市民的家门口,让市民与公***文化设施相邻而居。

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这个城市的市民惊奇地发现,不管住在哪里,只需要步行10分钟就能享受公***文化服务,文化体育的基础设施随处可见。惊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巨额的投入。短短两年的时间,全市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比“十五”期间的总和还要多,相继建成广电中心、报业大厦、博物馆、书画院、图书馆、体育中心等10多个重点文化项目。常德大剧院、青少年文化宫等一批文化工程即将开工,项目总投资达1亿多元。市博物馆、书画院等文化机构和城区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并积极修缮保护一批文保单位和文物古迹。

每当夜幕降临,公园广场乐声四起,其乐融融,男女老少有的拉琴唱歌,有的跳舞健身,有的挥拳舞剑,有的下棋聊天,各得其所,怡然自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覃清香说,在常德,虽没有像大连、青岛一样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广场,但小广场多的是。我们的每一项文化体育设施,都是替老百姓考虑的。据不完全统计,常德城区拥有一定规模性的文体广场5个、大小公园120多处,拥有全民健身房230多个、文体活动室130多个、老年活动中心5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户300多家。

“武陵欢歌”是常德的品牌文艺活动,每次都吸引上万人参与。今年以来,“夕阳红”老年合唱节、“和谐常德”社区文化节、“感动常德”手拉手贫困助学大型公益晚会、“电视歌手”选拔赛、“激情广场”大型群众歌咏会等文化活动,每月准时走进广场,走近市民,参加活动的群众累计达到20多万人次。

现在,进城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享受免费借阅图书等优惠服务,“文化***享”真正成为现实。去年以来,全市“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演出节目2300多场次,放电影5万多场次。城区各街道已建立威风锣鼓、腰鼓、花鼓、竞技龙灯、耍狮子等20多支特色文艺队伍,重大节假日里,“时时看见龙狮舞,处处听见锣鼓响”。

鼎城区草坪镇组建的民间艺术演出公司,下辖10多支演出团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难,还增加了农民收入。鼎城孤儿艺术团由30多名孤儿组成,大的也只有十六七岁,小的才十岁。在团长肖宏国的带领下,他们做到学文化与演出两不误,全部实现了自食其力。

这些年,节庆活动在常德非常红火,许多都是农民自办的,比如桃花节、白鹭节、柑橘节、葡萄节、山歌节等。农民举办的节庆活动,自然是农民当“主角”,多是些源自乡土、反映民族民间生活的作品,如祖孙三代表演的“澧州大鼓”、农民兄弟演唱的土家族原生态歌舞等,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带着泥土的芳香,常演不衰。

有人说,没有文化的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没有文化的地方,只会产生沙漠一般的心灵。近几年,常德市始终依靠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陶冶民众心灵,塑造城市文明。今年,在相继取得10多个城市荣誉称号之后,又响亮地提出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社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温馨话语:“当您弯腰拾起一张纸屑、一片果皮时,您会发现,您捡起的是一份责任,一种文明”,“你文明,我礼让,我快乐”。

也许难以令人置信,仅常德城区就有4万多名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感染和带动10万多市民加入到“告别不良行为、争做文明市民”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来;8万多名大学生、工人、公务员主动报名成为注册志愿者,随时为需要的人提供无偿帮助和服务,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先行者。

常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有蓬勃的声势,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竞相上演,并且纷纷亮出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武陵欢歌、全民读书日、文化沙龙、英语角、激情广场大家唱等许多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市民正***享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成果。

这是城里人的感受,而在农村,文化惠民的力度同样很大。全市20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设施独立、设备齐全的文化站,8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村建有文化活动阵地,农民和市民同样享受着丰富的文化精神食粮。与此同时,遍布全市的“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小康书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许多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可以轻松地享受到文化知识的实惠。

“产业航母”整装待发

文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没有产业的繁荣,就没有事业的兴旺。在常德,文化服务经济,文化产业与各类产业交融互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文化与产业嫁接,文化种入市场,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德文化产业的活力迸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提升文化事业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精神需求的需要。繁荣和发展文化的根本出路在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也在改革。”市委书记武吉海说起文化体制改革,语气坚定,有着不一般的见解。也正是这种见解,促使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始终不渝发展文化产业。

常德人眼中的文化产业,并非“空中楼阁”。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以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扶持一批文化娱乐旅游项目、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文化龙头骨干企业、一批文化专业市场,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特别是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常德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文化单位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很快,汇集了数千名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草案)》出台,明确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7%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左右,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目前,《常德市“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经过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多次论证后颁布实施。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

从2006年开始,又抓住省委、省政府在常德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大改革力度,迎难而上,抵住压力,实施大“突围”。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企一策,使文化体制改革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常德日报社、市广电局、市艺术剧院等市直文化宣传单位,主动对接市场,对所有人员施行竞争上岗。同时,建立了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坚持惠普制和重点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分配重点向贡献突出、业绩显著的人员和特殊人才、特殊岗位倾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一场静悄悄的改革,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文化资源存量。印刷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拥有以金鹏凹印为龙头的印刷企业170家,固定资产7亿元,年营业收入8亿元;图书报刊市场初具规模,零售企业达80家,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营业收入4亿多元。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目前,已有市汉剧院和市电影公司两个单位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任务,已进入清产核资和人员身份置换的实质性阶段。

文化的腾飞,离不开具有竞争力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领跑”。近年来,全市大兴文化产业,大量的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确立了24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逾70亿元。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促旅游,用租赁经营权方式参与体制改革,以专业的眼光和精心的策划,对文化旅游线路进行优化重组,接连推出山水风光游、文化民俗游、橘乡文化游、诗词之旅等。伴随改革的阵痛,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常德日报社实行媒体分体经营后,潜能得到激活,目前已拥有“三报一刊一网”,所属常德网继红网之后获国家一类新闻网资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广电局实行频道改革,节目质量明显提高,出现了《公***视点》、《都市3?15》等一批精品栏目,广告经营收入保持30%的增长速度。

由歌舞团与汉剧团合并组建的市汉剧院,是资源***享、集约经营、提质增效的一个范例。“过去,由于各自为政,财力分散,无论哪个团,承接大型活动总有些力不从心。等财政拨款,等演出任务,很多机遇就在等待中擦肩而过。结果,两个团都吃不饱吃不好。”一打开话匣子,市汉剧院院长龚为民的眉头就不自觉地拧在了一起。“现在好了,经过改制合并,员工人数比从前少了,总体实力却增强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成了主人翁,都在主动面向市场想事。”

一大批老牌国有文化单位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中焕发青春活力。去年初,全市10多个剧团全部组建了市场化公司,形成了演员专心演出、公司负责中介、业务员出外跑路子的一条龙运营模式。同时,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相继落户常德。由三明置业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人民文化影视城,按五星级影院标准设计,集文化娱乐、艺术培训、图书报刊、影视、购物、演艺等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于一体,将成为全省超一流的综合性文化基地;临澧县引资1.25亿元修建了以电影放映为主的多功能文化娱乐设施;澧县引资新建了翊武剧院、梨园文化街、荆河剧团艺术大楼;鼎城区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两岸商务文化活动中心。

在旧体制下,文化好像只是单纯的娱乐,只是依附财政拨款的“花钱机器”。多少年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似乎只会“演戏”,只能玩“花架子”,天生与经济与实业无缘。但是在今天的常德,文化已经脱胎换骨,文化就是生产力,就是经济效益,就是绿色GDP。

“软实力”的效应在显现

当前,区域间的竞争,正从“拼经济”、“拼管理”上升到“拼文化”,没有文化的繁荣,不可能有经济的持

久繁荣。谈到文化,市长卿渐伟有着独到的见解:“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用文化领先带动发展率先,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是常德市决策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识。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才能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文化生产力的航线上潇洒起飞。

追寻常德经济发展脉络,可以感触到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作用。2005年,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提炼出了“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围绕打造“文化名城”这个目标,努力挖掘常德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文化底蕴,展示文化魅力,实现以文化涵养社会,以经济推动文化,出现了“文化和经济比翼双飞”的常德现象。围绕常德独特的德文化,将历史文化与产业经济相对接,以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思路和模式,深入挖掘常德独特文化的深厚内涵。着眼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将其规划建设成为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人才、技术、资金等多“元素”组成的系统工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改变,善德精神在彰显。以文化涵养发展,用文化提升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常德,一座桃花源里的城市,无论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2001年,中国纺织机械总公司要求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整体迁入提供多项优惠条件的另一座城市,可总经理常旭坚持将公司留在了常德。他无限感慨地说:“常德,的确是个常有德的好地方。当我们的企业和职工遇到困难的时候,上至官方,下至老百姓,常德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无论如何,常纺机离不开常德。”从那之后,每有客户来常德,常旭必带他们到城区参观,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于是,一批又一批中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一时间,常德出现了创元铝业、常德卷烟厂、恒安纸业、金健米业等一大批具有当今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厂家。又一次用“文化再造”,促进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呈现出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图景。在文化魅力的吸引下,招商引资项目的数量质量频频刷新:2007年,全市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额202.54亿元,同比增长53.4%,其中外资到位1.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88.27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外省资金126.1亿元,同比增长101%。常德的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42.1亿元增加到860亿元,年均增长11.5%%,经济总量在湖南省排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了全国百强。

在文化的滋养下,一条蔚为大观的工业走廊应运而生,南起汉寿太子庙镇,经德山开发区、武陵开发区、鼎城区灌溪镇,北至桃源县盘塘镇创元工业园,全长79公里。具有人口、自然、教育、交通、文化优势,目前已形成了烟草、有色金属、机械、纺织、纸业等主导产业明显、集聚能力较强的工业园区。至2007年,工业走廊内各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66.4亿元,就业达到5万人。

与此同时,常德正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越来越受到八方游客的青睐。据统计,2007年***接待各地游客8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94亿元,比上年递增33.7%。2008年上半年,接待各地旅客405万人次,旅游收入24.2亿元。还有服务于产业经济的茶文化、葡萄文化、柑橘文化,既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赚得了不少真金白银。年复一年的茶文化节,捧出了石门茶叶第一品牌“石门银峰”;柑橘文化节为“石门柑橘”起到了催化、传播作用,使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

澧县城头山(葡萄)庄园,被誉为“南方的吐鲁番”,是一家集葡萄生产、示范、生态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通过葡萄文化牵线搭桥,促进葡萄产业生产经营向纵深发展。2007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达15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近200人,同时带动了周边葡萄、蔬菜等农产品的销售。

于是,文化软实力提升了,经济硬实力也不断增强,社会进步了,城市发展了,会心的笑容挂在每一个常德老百姓的脸上。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经济,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常德,始终抓住文化这个“软实力”的载体,虚功实做,壮大文化,培育精神,成功实现了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优雅转身,完成了从“常德制造”到“常德创造”,从“常德创造”到“常德创意”的美丽蜕变。

灿烂的历史文明,赋予常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承袭丰厚历史文脉的常德,正创造着新的文化辉煌和经济辉煌。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民文化素养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体制更具活力,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常德正渐行渐近。

一个全新的“文化常德”,正在闪亮崛起!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