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的《静夜思》是最不像诗的诗?

颠覆常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你的记忆里,李白的《静夜思》是这么背的吧?让楚子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吧:你背错了。

让楚子告诉你一件事:前几年,一个日本的华裔初中生相木将希发现,李白的《静夜思》,在日本的教材里与中国人读的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在日本教科书中记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相木在向日本和中国学者多方求证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版《静夜思》应为李白原作,中国通行版是改写的。

换句话说,我们全国的小学生在一年级读到的《静夜思》,是山寨版的。

大多数学者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中国现在最早的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为李白原诗。现今中国通行的版本,是在明代《唐人万首绝句》、《唐诗选》等多部诗选增删的基础上,在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最终形成,并流传至今的。

舆论哗然

于是,学术界被一片质疑声掩盖:日本为何没有篡改《静夜思》?

舆论纷纷高调批评中国学术界:“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让中国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古代文化”、“山寨版的《静夜思》在山寨文化盛行的中国得以传播至今,并视为理所当然,无疑是一种悲哀”……有网友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讽刺,有人认为日本原版《静夜思》的现世对于山寨文化流行的当下中国有矫枉的意义。

但让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何我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依旧采用所谓的山寨版?究竟要不要让孩子们改读正宗版的《静夜思》?

不必惊慌

楚子后来明白了,《静夜思》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当时的编订者取“明月”而舍“山月”,取“望明月”舍“望山月”,依据的是当时的审美取向……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

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李白原作,我们读的《静夜思》,更完美。

我们学习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两个明月”版是这样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版和宋版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现存明版本中变化最大的是《木天禁语》中的记载:

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起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本第一句“‘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特意“看月光”,比成“地上霜”,不如两个“明月”版不经意间突然见月光,怀疑为“地上霜”来得轻盈自然。从见月光到举头、低头,一系列的动作延续的时间更短,使得四句更加不可分割,形象的圆整性的特征更加突出。

我们有理

比较宋版和两个“明月”版,后者的概括性更强,主要在于形象与情感的高度概括性与普遍性。如把宋本的“望山月”改成“望明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还和更多的读者拉近了心理距离。“‘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举头望“山月”的是李白一人,必须是有山的地方才能用“山月”,中国人的诗性思维的深厚积淀,使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人也喜欢借诗抒情,且乡情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温馨、最脆弱、最容易触动的情感之一。两个“明月”本被广泛接受也就是必然的了。

对于目前纷繁热闹的《静夜思》版本之争,南京大学教授、楚子的学长莫砺锋先生认为:“有关版本上的考证与争议,本来就是学界的本分。……但从普及传统的角度来说,大家遵循通行的版本就好了。”目前两个“明月”版更深入人心,念起来也更朗朗上口,几百年来亿亿万万的读者***同选择这个版本,不能一笔抹杀。

“有人发现了版本差异就引以为重大发现,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不仅这是学界的常识,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应该产生什么影响。”莫砺锋表示。引发争议的“日本发现原版《静夜思》”在一些学者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我们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