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下雨有雨衣,古代没有雨衣的时候他们穿什么?

“袯襫”,先秦时出现的原始雨衣

袯襫,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故蓑衣”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袯襫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据宋罗愿《尔雅翼》:“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莎草即苔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为实心,呈三棱形;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用莎草编的袯襫又称“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油衣”,绢丝制作的高级雨衣

《四民月令》:“以竿挂油衣,勿襞藏”

在古代,高级一点的雨衣不用莎草、蒲葵一类来制作,而是用绢丝制作,外涂油脂,所以被称为“油衣”,后期涂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极好,与现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油衣起源于何时?据《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当年,陈成子率齐军途中遇到大雨:“成子衣制,杖戈,立于阪上。”晋人杜预就此条注称:“制者,雨衣也。”

“笠”,古人使用最广的遮雨帽

《诗经·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与现代雨衣不一样,古人穿的雨衣不带帽子,故雨天出行还要戴“笠”一类雨帽。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

油靴,唐代出现的防雨鞋

《酌中志》:“或雨雪之日,油靴则不禁也”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头上戴的,脚上还要有穿的,称为“油靴”。油靴在隋唐时已出现,宋元时开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便提到当年都城临安街头有卖油靴的商铺:“都下市肆,名家驰誉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