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林随笔:生命的思考与再思考
生命的思考与再思考
作 者:肖青林
? 随 笔 ? 人的生命,到底应该像什么?像一粒沙还是一块石,像一株草还是一棵树,像一片叶还是一朵花,像一支蜡烛还是一根火炬,像一滴水还是一条河,像一个音符还是一首乐章……决定其结果的,恐怕只有自己。 人不能只为肉体而活着,还要为了精神而活。人在年少时都喜欢读那些热烈、奔放、激情、浪漫的诗句,生命的画布上也涂满了玫瑰般的色彩。那时候心高气盛,豪情万丈,认为人来世一遭,不可像野草一样自生自灭、无声无息;当立不朽之业,当有盖世之名。于是,总对那些追求真理、义礴云天的仁人志士崇拜不已、仰慕之至。也一直幻想着能够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名扬四海、声播八方、不枉此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的顽硬之石渐渐磨去理想的棱角,常常为有碗饭吃就被碰得焦头烂额,也便慢慢学会脚踏实地,潜心笃志地去干一桩营生的事。然而,理想的光芒忽明忽暗,照映着一条崎岖坎坷的路,于艰难爬涉中,时常会臆想到别处的风景可能更迷人。因为心驰旁鹜而跌了几跤之后,才会更加坚定地沿着当初选择的道路走下去。虽说没能登上仰望已久的峰巅,毕竟已抵达一定的高度,并领略到了目所能及的风光。这时候的自己,隐约体悟到了一些关于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真谛的东西——在职业的奉献中,既找到了生活的立足点,又获得了足够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及至盛年,所谓的成功,不外乎或事业上的卓著与辉煌,或弄潮商海已赚得盆满钵满,或步入仕途而飞黄腾达。值此,丰富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已达到通明剔透的程度,深刻的内容充盈于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稳健而成熟,行方而思圆,但在淡定自若的生命外表却披上了世故的衣装。可能依然对他人微笑、可能依旧帮助别人,总是缺少了些许纯真与坦诚。
尽管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的顶峰,但各自所达境界并不相同。有人达到“富”,有人达到“贵”,有人达到“雅”,有人达到“仁”,但这些都尚未达到最高层界。生命最高的层界是“达”,即圣达、贤达、旷达、睿达、完达。遗憾的是,古今中外,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寥寥无几,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伟人,方能属之。
步入老境,人的生命宛如夕阳晚辉,虽说依旧美丽明媚,但已不再炽热灼人。一切渐渐归于恬淡、闲适、安然与宁静。不再争强好胜,不再锋芒毕露,也不再愤世嫉俗。回忆与怀念,常常占居心灵的主要空间,甚至成为生命之树赖以生存的必需养料。由于时不我待,岁不我与,越来越注重对生命的珍视,愈发懂得人生所拥有的一切,皆以生命 健康 为基础。要想更好地生活,就必须更加维护生命,要想更多地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更加关爱生命。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可见,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对生命不同的认知和体悟,也有着不同的想往与追摄。年少时质朴纯洁,更应当尊崇生命,努力打牢安身立命的基础;年轻时血气方刚,更应当张扬生命,无须扬鞭自奋蹄地驰骋于人生疆场;年壮时精力充沛,更应当丰盈生命,彰显自身事业的卓越成就;年老时持重守成,更应当珍爱生命,在安享晚年幸福的同时,亦可再创人生新的辉煌!
在纷繁复杂的人类 社会 中,由于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期冀不同,生命的意义便有了多元性,权衡生命价值的标准也就有着多样性。当有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和不断创造时,有人却因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津津乐道;当有人把竭诚奉献、无私付出和乐于助人视为生命的价值所在时,有人却以一味索取、贪图享受而自鸣得意;当有人燃烧自己为了照亮别人时,有人却欲豁难平每每损人利己;当有人轰轰烈烈在建功立业时,有人却昏昏噩噩醉生梦死…… 那么,生命的真谛到底何在?这是一个非常难解之题。多少人活了一辈子也弄不明白,多少人自以为弄明白了但并未真的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回答,似乎代表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的,既便我们的生命如蝼蚁般渺小,但毕竟到这个世界上来过,走过;失败过,也成功过;背运过,也顺昌过;哭泣过,也欢笑过;付出过,也收获过……如此,我们便生而无怨,死而无憾! 2021.3.15 西安
作者简介
肖青林, 笔名逍遥,陕西盩厔人。1977年参军,在高原部队从事临床医疗及卫生行政工作三十多年。主任医师。医余喜爱文学,习词十多年,创作歌词上千首。系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与音乐文学著作权协会会员。岀版主要著作有:《医学与艺术》(专著);《泥泞路上》(文学集);《爱在雪原》(歌词集);《品味平凡》(歌词集)等。部分词作被曲家谱曲并被歌手演唱。部分作品获得全国及省内外不同级别奖励。2014年6月21日在西安举办了个人歌词作品研讨会。2019年出版发行肖青林作词歌曲专辑《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