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什么意思?
老舍的《端午》。
想理解这首诗要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时间!
抗日战争初期,老舍在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工作。武汉沦陷后,“文协”迁到重庆,老舍依旧任常务理事,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协”下还设了一个诗歌组,负责人是方殷。他在一次诗人座谈会上倡议:把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民间纪念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会议一致通过,并发出《诗人节宣言》,交郭沫若审阅后送各报发表。于是在以后每年的端午节,诗人们都聚会庆祝,交流诗作,气氛十分隆重、欢腾。
当时吴组缃也在重庆,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也是“文协”理事,和老舍过从甚密,感情浓厚。有几年的端午节,老舍都专程去吴组缃家来欢度“诗人节”。
1942年的端午节,老舍又来到组缃家过节,并写了这样一首《端午诗》: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备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诗写得平白流畅,但却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鲜明的历史生活画面:“村童仍着旧衣裳”,一个“仍”字,写出了老舍为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境况的痛心,及其诗人与人民大众生活、感情息息相连。国难当头,就连文化人自己也十分清苦。在节日里,为了真挚的友谊,不管泥深路滑,还要带着蓑衣去朋友家,用卖文的一点钱,买酒来欢度节日。抗战日烈,生活一年比一年艰苦,前两年过端午节,还能吃上大鱼,如今只能吃些豆腐过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