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案优秀范例

1.高三生物教案优秀范例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2.高三生物教案优秀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置疑

 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2、渗透的结构基础读图识图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为实验设计铺垫置疑

 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3.高三生物教案优秀范例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的过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XX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4.高三生物教案优秀范例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5.高三生物教案优秀范例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XX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XX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XX酸,同时脱下4个;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XX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XX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脱下20个,丙XX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24个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XX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XX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XX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XX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