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7卷第12首。此诗为李白送从弟李昌峒赴任鄱阳司马信手而作。

原文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作者:唐·李白

桑落洲渚连[1],沧江无云烟[2],

浔阳非剡水[3],忽见子猷船[4]。

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一睹无二诺[5],朝欢更胜昨,

尔则吾惠连[6],吾非尔康乐[7]。

朱绂白银章[8],上官佐鄱阳[9],

松门拂古道,石镜回清光[10],

摇扇及干越,水亭风气凉。

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

时过或未来,两乡心已断。

吴山对楚岸[11],彭蠡当中洲,

相思定如此,有尽穷年愁。

注释

[1]桑落:桑叶枯落。诗中是洲名,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汉属彭泽县,唐属都昌县,宋属安徽宿松县。

[2]沧江:诗中泛称江水,江水呈青苍色。

[3]剡水:水名。曹娥江的上游,北流入上虞,为上虞江,在浙江嵊县南。亦名戴溪。

[4]子猷船:子猷即王徽之。宋·洪迈作《寄题兄景伯清閟堂》有注。王子猷居山阴时,雪霁月朗,乘小船访戴逵,至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船即出此典故。

[5]无二诺:有成语一诺千金。无二诺即遵守诺言。

[6]惠连:南朝宋谢惠连能文,为族兄谢灵远所赏识。后来诗文中因以惠连作为“从弟”的美称。李白称昌峒(真名不详)为从弟。

[7]康乐:南朝宋谢灵远袭封“康乐公”,封地在今江西万载县东。康乐即指谢灵远。诗中李白自谦,我则比不上谢灵远,愧为你的兄长。

[8]朱绂白银章:朱绂,红色的祭服或朝服,又指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绂,绶也。银章:银质的印章,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谓刻曰:某官之印章。

[9]上官佐鄱阳:上官,指大官,言昌峒曾是个大官。如今却辅一个地方官。司马,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诗中有大材小用之意。

[10]石镜:石制之镜,又指如镜的山石。诗中指庐山石镜。

[11]吴山对楚岸: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古代,九江、鄱阳均属楚地,但鄱阳近吴地。诗中指鄱阳、九江两地。

赏析

此诗为李白送从弟李昌峒赴任鄱阳司马信手而作。着笔写的是兄弟之间的情感,而描绘的沿途景色却淋漓尽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令人倍感亲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