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句是怎样用入词中的?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概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
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
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流播,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格律诗体.它有着既属于音乐,又属于诗歌的双重属性.
诗与乐的结合,在其初期音乐明显地占着支配地位.从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填词以协律为要,表意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作者要制词,必须先依曲子的节拍长短,倚声入调.到苏轼时代,词逐渐脱离音乐而变为“不歌而诵”.特别是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词与诗的渊源这一角度,力求摆脱音律对词的束缚,使词风突变,解放了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词境的拓展.
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苏轼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的境地.
五代、宋初之词,题材狭窄,内容贫弱.在苏式看来,诗的表现疆域,是一个海空、无拘无束的大自在.诗既然如此,作为诗之苗裔的词也理当如此.因此,他不满时人以“艳科”为绳索,对词分横加种种束缚.许多时人认为应该在诗中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他都一一纳入词中,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恋、离愁别恨的狭小樊篱中解放了出来,引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力.
其二词风的改革.
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吷庵手批东坡词》苏轼不仅以诗文句法入词,且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突破词的音律束缚,以便更充分地表情达意,使词为文学而作,不尽为应歌而作.
唐五代以来,词在风格上专主柔曼婉媚.从温庭筠到柳永,这一期间许多词家的众多词作,虽也有雅俗之分,但词风的总体倾向于婉媚,而且词从的内容到形式都依附于音乐.苏轼对此颇为不满.突破词的音律束缚,将诗的风格引入词中,推动着对词的内容与形式的纯文学的追求.这一重要的转变,正是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生命之始,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表现力.这也是苏轼对词的一大贡献.
其三,风格多样化.
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苏轼认为,词的风格不应偏侧于婉媚一隅,而应如诗一般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苏轼对弥漫词苑的浮艳柔媚之气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但苏轼的词不只有雄放的一面,而是随意境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写佳人欢笑而搅动墙外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于真挚细腻之中独凝重淳厚之笔.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曰:“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开创豪放风格,诚然是苏式革新词风的重要方面,但其革新词风的旨意和功绩却不尽在于此.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多种风格同秀***荣的局面.
其四,以词陶写情性.
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注入词中,并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在一起.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于合乐歌唱之外有足以自立的文学价值.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活力.另外,他还从人的情感需要出发,以体现主体情性为主要宗旨.这与传统诗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不同,而贴进一般士大夫文艺生活和歌词创作的实际.是对传统诗作了合乎人情的修正,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综上所述,苏轼倡导词之诗化,在词的题材、内容、风格、抒情功用,用等领域里所进行的一系列革新,可以归结为一个方面:即注重、开发、增强词的文学属性,使词摆脱附庸于乐的僚属地位而向诗回归.这就势必涉及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怎样看待词的音乐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