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有哪十大名泉?

你好楼主:天下第一泉:谷帘泉天下第二泉:惠山石泉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天下第四泉:陆羽泉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天下第六泉:招隐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天下第八泉:南昌洪崖瀑布泉天下第九泉:淮水源天下第十泉:庐山天池山顶龙池水下面是详细介绍,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天下第一泉:谷帘泉  天下第一泉在主峰大汉阳峰南面康王谷中(今星子县境内),名 叫谷帘泉.相传唐代名人陆羽 (公元733—804 年) , 以嗜茶著称, 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专著《茶经》, 世称"茶神".陆羽对泡茶的水很有研究, 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 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 将泉水排了名次, 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 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 湖北蕲水兰溪泉第三…….谷帘泉经陆羽评定, 声誉倍增, 驰名四海.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 纷纷品水题留.宋代学者王禹偁考究了谷帘泉水后, 在《谷帘泉序》中说到此泉水: "其味不败, 取茶煮之, 浮云散雪之状, 与井泉绝殊."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蜡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 并留下了绚丽的诗章.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作了如下勾画: "紫岩素瀑展长霓, 草木幽深雾雨凄.竹里一蝉闯竹外, 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 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书犹湿, 松里云深复亦寒."

陆羽犹如神技的鉴水本领并非只有分辨南零水一例,其鉴别庐山谷帘泉之事也可谓是"好事"成双,无独有偶。

李季卿在亲眼目睹陆羽辨别南零水后问道:"由此看来,您所历经过的水可以判定出其优劣来了罗?"

陆羽回答说:"可以这么说,天下以楚水(长江以南流域)第一,晋水(山西黄河流域)最下。"陆羽当即排出水的二十等级来:"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第二……"

庐山康王谷又名庐山垄。《星子县志》记载说:"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深山有泉,发源于汉阳峰,中道因被岩山所阻,水流呈数百缕细水纷纷散落而下,远望似亮丽晶莹的珠帘悬挂谷中,因名谷帘泉。

陆羽曾应洪州(今江西南昌)御史萧瑜之邀前往做客。两人闲谈中,萧瑜对陆羽判定谷帘泉为天下第一名泉而不以为然,他说:"天下名泉甚多,何以要评谷帘泉为第一呢?"陆羽为了让其信服,请萧瑜命士兵去康王谷汲取谷帘泉来亲自品评。

过了两天,士兵汲水而归,陆羽便亲自以此水煎茶。在场众宾客品茶后频频举盏,连连赞叹,都认为品尝到了佳泉美味,还有人说:"鸿渐兄真不愧为评泉高手,谷帘泉果然名不虚传!"

陆羽听后甚为欣喜,可当他自己举盏吸了一口,便皱眉惊问:"咦!这水--恐怕不是谷帘泉吧?"

众人闻言全愣住了。萧瑜急忙把汲水的士兵唤来询问,可那人一口咬定是谷帘泉。

正在这难以定夺的尴尬时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张又新赶到,他早就得知陆羽最爱谷帘泉,自己对煮茶也颇感兴趣,特地扛了一坛谷帘泉前来助兴。

陆羽便用张又新之水煎茶请众人重新品评。席上很快传来阵阵笑语:"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水才无愧于谷帘泉之名。"

一旁的士兵早已吓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他当时确实取到了谷帘泉,但在返回途中经过鄱阳湖时,因风浪甚大,一不小心把满坛的谷帘泉给打翻了。为了不因误时受责,他便汲了一坛鄱阳湖的湖水来交差。不料却被陆羽一"口"识破。

就真实性而言,此事与分辨南零水一事相比,似较可信,因为两种水分贮于两个容器中,而能够鉴别出不同来,比较令人信服。但两种水贮于同一个容器中,却要鉴别出不同来,这就有点玄了。

可是如果比较一下历史的说法,这谷帘泉一事则只能算是轶事趣闻罢了,不必尽信了。因为据历史记载,陆羽卒于804年,而张又新要到814年才考取进士,其后才被迁为江州刺史,张又新焉能以江州刺史的身份与陆羽在一起品评谷帘泉呢?这则故事因与分辨南零水之事一样,应该看作是当时人们敬陆羽为茶神的一种"说法"。 [编辑本段]天下第二泉:惠山石泉 ------------------------

此泉茶圣陆羽详品天下泉水二十种,把它列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唐相李绅酷爱家乡此泉,并携泉水赴京,分赠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专送长安。于是二泉名满京城。北宋文豪苏东坡多次前来品泉,并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宋徽宗还钦令二泉水为贡品,”月进百坛”。宋高宗南流时,特题”源头活水”四字于泉上。并下令建亭护泉,元代书法家赵孟(松雪道人)特书泉额,至今石刻尚存泉亭,明代精雕石螭首,置于二泉下池,构成”螭吻飞泉”的胜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前来巡游品泉。

现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漪澜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观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朴有致 [编辑本段]天下第三泉:虎跑泉 ------------------------

在浠水县兰溪口上游五里的溪潭坳河滨峭壁石下,有一石穴大如米瓮,深约三尺。穴中涌着泉水,甘冽芳香,这就是闻名天下的第三泉。

天下第三泉是唐代陆羽所评。陆羽是湖北天门县人,人称茶圣。他著了一本专门谈饮茶的书名叫《茶经》。因为他对茶有研究,所以对水也很有研究。

他为何评此水为第三泉呢?

据唐朝张又新《煎茶水记》云:得之楚僧煮茗记,说唐代宗时李季卿官湖州刺史,至维扬,遇陆羽,见陆羽有笔记写道:“圻水兰溪石下水第三,乃二十水中之一水也”《煎茶水记》又写道:“陆羽所评泉水,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下水第二,蕲水兰溪石下水第三,峡洲扇子山有石突然,浅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第四,苏州虎丘寺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横塘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可见兰溪“天下第三泉”确为陆羽所评定,但系张又新所传信,宋王禹有《陆羽茶泉》诗:“秋石封苔几尺深,试尝茶味少知音。惟余夜半泉中月,留照先生一片心”(见清光绪六年《蕲水县志》)。即完全肯定了这个泉水与陆羽的关系。

明代著名竞陵派人谭元春,也有《舟出兰溪寻鸿渐第三泉留别美中卜公绥之》诗:河流明一县,斜港屡通村。不厌故人送,能将往迹言。暗泉新月事,遥火野舟魂。陆子吾乡里,茶心终古存。不仅对“天下第三泉”非常欣赏,而且对他的同乡陆羽(字鸿渐)也怀有向往之情。他还有《黄以实自兰溪来汲陆鸿第三泉见遗且有赠诗清真洞密喜而和之》诗:“陆子茶神圣,出入于洲湫。水镜自遥明,碧寒幽明愁。我拜惠山足,挽绠窥所由……感此兰溪石,泉性中飕飕,。长河不敢入,维护亦孔周……”他到过无锡惠山第二泉,而且把它与“天下第三泉”相提并论,也足以证明“第三泉”名不虚传。

明万历明太常寺卿官应震(原籍黄冈,后迁浠水)有《三泉潭经》诗。“小径紫纡逐水开,三泉齿齿落寒梅。盘崖竹影和云渡,扑面山光捧翠来,”更对“天下第三泉”的山光水色作了描绘。

天下第三泉景色迷人,泉水清冽,甘美可口。清乾隆时浠水知县邵应龙,也写了一首长诗,诗题是《已亥腊月舟泛兰溪有客馈茶清甘美询之乃陆羽第三泉也拈笔漫赋》全诗是:

我从京口泛江心,第一名泉光皎洁。

又从锡山挹惠泉,泉水清涟香且冽。

二者之外不闻他,茶鼎松风称两腋。

今逄残腊赴兰溪,醉后红炉煮冰雪。

冰雪之味苦太寒,好水难于求赵壁。

忽有人兮饷龙团,潋滟杯中浮嫩白。

枯肠顿得三碗浇,真觉清风生两腋。

异哉此味从何得,颇似金山惠泉液。

细询父老所由来,云在此间近咫尺。

茶经陆羽第三泉,浠川胜地名籍籍。

朝来泊棹上山崖,特为前贤觅遗迹。

泉源半亩蓄方塘,荆棘纵横连阡陌。

灵湫偏不受尘污,镜面平铺照眼碧。

持得清泉数瓮归,活火煎烹快吾膈。

蟹眼初看鱼眼生,妙法欲传鸿渐脉。

从这首诗看,三泉的泉水、泉源完全了解。而且,泉上出畴交错,也不乏野草闲花。

而今,人们未走近三泉故迹,却老远可望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现代建筑——兰溪大桥,横跨浠河两岸。碧野无垠,长虹映衬,可说是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明代浠水知县王廷龙在龙潭泉岩壁上刻下的“天下第三泉”五个遒劲大字,几百年过去了,字迹仍然非常清晰。

传说故事 苏东坡汲水到三泉

天下第三泉的泉水不仅清冽,而且味极甘美,特别是用于煮茶,芳香扑鼻,杯不起沫,茶气上升五尺而不散。相传,宋王安石曾托苏东坡携“天下第三泉”的泉水至京,东坡忘记了,便在中途取江水冒代,王安石泡茶入口,便问东坡:“这不是三泉的水,你为什么要骗我?”东坡无法,只得说了实话。第二年,东坡亲到“第三泉”汲水,带往京都对安石说:“真对不起,请原谅。”王安石拿水泡茶,饮了几口,笑着对东坡说:“你还以为我不知味么?谢谢你,这才是第三泉的水。希望你再莫以假乱真,以真传伪吧!”

当时王安石在朝庭实行变法,苏东坡开始有点反对,听了王安石话中有话,不再反对王安石了。

“十八回南”与“天下第三泉”

相传,三国时候,曹操带领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实指望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好一统河山独占,谁知“赤壁之战”东吴和刘备联合抗曹,把曹操打得狼狈大败,最后只剩下一十八员将领败逃而走,这十八人都骑着马,过不了江呀,只好沿江而下,计划乘船过江回河南许昌去。要是一般人这样的惨败定会灰心丧气,可是曹操是个“奸雄”他骑着枣红马,穿着龙袍走在最前面,并坐在马上哈哈大笑,连声说道“天不绝曹啊”!原来他是在找水喝,浩浩的长江面上尽是死尸,血水染红了江水,江水不能喝了,么办?抬眼望去只能见远处有户人家,当他走到现在天下第三泉的村庄一看,家家室里空空,不见一个人,一粒粮,一滴水,正在为难之时,果然天有助曹之意,忽然他的坐骑低下头在饮水,原来这江边有一个簸箕大的沁水凼儿,曹操一见拍掌大笑连声说道:“天赐求命水哟!”于是下马低头捧了一口水喝下肚去,觉得味道香甜,比甘露还好喝,于是他便招呼随身一十七员将士都来喝水,个个喝得肚子鼓儿圆的,喝完水,十八人坐下一边休息,一边谈论起来,有的说:“这水里好象有糖一样。”有的说:“这水好象人参、燕窝汤一样。”有的说:“这水比什么水都好喝,又止渴,又止饿。”七嘴八舌说曹操的兴来了,只见他站起身来抽出宝剑,众人不解其意,原来他兴趣来了,要在这个地方做个留念,心想:今后我若统一了天下,定要把这个泉水大做文章。”于是数了一下连他自己只有十八个人回河南去,这倒是个历史纪念,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教训,于是他拿起宝剑在江边的石壁上用力凿了四个大字“十八回南”,下面一行小字,曹操书。

再后来,到了唐代有一叫陆羽的学者,他游遍了天下,遍尝天下泉水,他喝了这个凼的水,就住了下来,以后,他著了一本书叫“茶经”,他把这个沁水凼称之为“天下第三泉”,并写进了《茶经》,从此天下第三泉的名声传遍天下。 [编辑本段]天下第四泉:陆羽泉 ------------------------

一卷经文,苕[上雨下言]溪边证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佚名

陆羽泉,原在江西上饶广教寺内,现为上饶市第一中学校。唐代茶神陆羽于德宗贞元初(785-786)从江南太湖之滨来到信州上饶隐居。之后不久,即在城西北建宅凿泉,种植茶园。据《上饶县志》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冈子。刺史姚骥尝诣所居。凿沼为溟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寺。”

由于这一泓清泉,水质甘甜,亦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四泉”。唐诗人盂郊(751-814)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陆羽泉开凿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在古籍上多有记载。清代张有誉《重修茶山寺记》:“信州城北数(里)武岿然而峙者,茶山也,山下有泉,色白味甘。陆鸿渐先生隐于尝品斯泉为天下第四,因号陆羽泉。”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初尚保存完好,可惜在后来“挖洞”时,将泉脉截断,如今在这眼古井泉边上尚保存清未知府段大诚所题:“源流清洁”四个篆字,作为后人凭吊古迹的唯一标志了。

陆羽当年在上饶隐居时开石引泉,种植茶园,在当地世代僧俗仕宦中间,产生了深远美好的影响。茶山寺、陆羽泉曾在历史上成为上饶著名胜迹,许多人为此写下了赞颂诗篇。刘景荣在《游茶山寺.有引》云:

信城北茶山寺有泉,陆羽遗迹在焉。余素阅《茶经》,知其旷世逸才,淹博经史,抱道潜身;邀游湖海,品天下之泉,揽山川之胜;逍遥一世,风流千古。景慕有年,今量信营,得游此地,爱赋一律,以志仰止。

鸿蒙初判此山开,

一掬甘泉地涌来。

满经茶香高士种,

几行翠竹老僧栽。

只今钟声敲禅院,

忆昔鼎裆沸曲台。

隐负经纶人不在,

流风常在白云隈。

僧人等[上日下文]在《过茶山寺饮陆羽泉诗》曰:

北廓晴峦口望明,

高贤曾此辟榛荆。

云根过雨天涌碧,

石罅穿林玉碎声。

树桂一瓢藤可屋。

香浮七碗醉还醒。

闲来自领东冈趣。

不羡沧浪咏濯缨。

明代贡修龄在《幕雨同吴鼎陶司李游茶山四绝》(录其中二首)云:

其二

一勺清泠水。

涓涓无古今。

空山人不见,

想见品泉心。

其三

昔闻桑苎子,

萧散不为家。

今看种菊处。

曾开几树花。

在古人于上饶留下的诸多赞颂陆羽的翰墨中,莫过于一位佚名作者题《陆羽泉联》:“一卷经文,苕[上雨下言]溪边证慧业;千秋祝典,旗枪风里弄神灵,”这副联语,不仅对仗工妙,则更高度集中地概括了茶神陆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学、茶文化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景仰和祀典。 [编辑本段]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 ------------------------

扬州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在北郊蜀冈中峰。寺内有平山堂,传为宋庆历八年(1048)二月,欧阳修构筑,取"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之意。平山堂之后为谷林堂,系苏东坡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谷林堂后为"欧阳祠",此外,还有建于1973年的鉴真纪念堂。大明寺西侧,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西园,建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一称平山堂御苑。园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置辘轳,仿效古之美泉亭。亭前建荷花厅。缘石磴而南,石隙中又有井。明僧智沧溟于此掘地得泉,即是此井。泉井侧勒"第五泉"石刻三字,为明御史徐九皋所书。旁为观瀑亭,亭后筑有梅花厅。以奇石为壁,两壁夹涧,壁中有泉淙淙。昔时剖竹相接,钉以竹钉,引五泉水贮以僧厨,有古诗句云"引泉竹溜穿厨入"。西园之右,有芳圃。

平山堂西园的第五泉,即是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所列的天下第五泉。对此欧阳修表示过异议。欧阳修被贬官后,由滁洲再迁扬州,做了江都太守。因仕途坎坷,怀志不遇,故常常出门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天,他来到大明寺,寺中老僧见来了个州官,一面施礼,一面打发小和尚去泡香茶。老僧虽知来者身分,却态度冷淡,他认为欧阳修不过是一个被贬降职的官员,也许徙负虚名,胸中不一定有大学问。

不一会儿,小和尚把茶端了上来。欧阳修呷了一口,就向老僧打听泡茶之水来自何处?老僧脸上顿时显出得意的神色,答道:"这水汲自本寺里面的一泉,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听了,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请问师父,说它是'天下第五泉',不知有何依据?"

"这是唐人张又新说的。"老僧答道,并找来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捧给欧阳修。

"张又新没有走遍天下,自然没有尝遍各地泉水,只凭想当然就把泉水分七等,这种做法并不足取。"欧阳修不客气地将了老僧一军。

老僧又搬出了茶圣陆羽,说张又新是根据陆羽所说而写的。镇江金山寺中泠泉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苏州虎丘石泉为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为第四,扬州大明寺泉水为第五,松江水为第六,淮水为第七。茶圣之论,岂能有错。老僧语气坚定,颇为自信。没想到欧阳修穷追不舍,紧紧追问:"师父,诚然张又新的话出自陆羽,那么,陆羽又是根据谁说的呢?"老僧无言以对。

欧阳修十分认真地对僧人说:"唐代的天下,滔滔长江在南,滚滚黄河在北。河、湖、泉、井不可计数。陆羽、张又新没有走过几州几府,他们所评七泉只限于东南一隅,谁能保证除此之外,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天府四川、苍茫楚地,再没有好水?陆、张两位并未品遍天下之水,就轻率地下此结论,这又如何可信。"他又说,凡事要调查实察,寻根求源,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一看法说得入情入理,让老和尚心悦诚服,甚为钦佩。

欧阳修从大明寺告别僧人回到府里,当天就写了《大明寺泉小记》一文。文中赞美了大明寺泉水"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也没有说属于何等。文章写好,派人送给大明寺老僧人,请他指正。老僧人阅罢佩服不已,从此和欧阳修结成好友,来往甚密。大明寺的泉水,的确是清澈甘冽的宜茶好水,老僧虽然还是常向人们介绍,但不再说是天下第五泉了。这一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但人们仍沿用天下第五泉称赞大明寺泉。

现在,大明寺西园新建了五泉茶社。人们在游览了蜀冈胜景之后,坐在茶社内小憩,品尝用五泉水沏泡的新茶,清香留颊,实在是一种怡人的享受。 [编辑本段]天下第六泉:招隐泉 ------------------------

招隐泉

招隐泉位于庐山观音桥风景区内三峡桥,泉水色清如碧,味甘如饴,又名

“天下第六泉”。

招隐泉的名字与唐代茶圣陆羽紧密相联。“招隐”二字的来历相传有二,一是陆羽曾隐居浙江苕溪,人称“苕隐”,由此演变为“招隐”;另一种说法是由当时的大官吏李季卿慕名召见隐居在此的陆羽而来,因“召”与“招”同音,故人将此泉称作招隐泉。招隐泉旁旧有陆羽亭,曾是陆羽隐居煮茶的地方。据传,陆羽在此反复品评,遂将此泉定为“天下第六泉”。

招隐泉为裂隙泉。泉水自基岩裂隙中流出,色清味甘,长流不竭。泉的四周砌石成井,以免水质遭受污染。据水样分析,招隐泉水含杂质极少,矿化度为0.13克/升,为优质的饮用泉水。 [编辑本段]天下第七泉:白乳泉 ------------------------

省级风景名胜区蚌埠荆山北坡,古木参天,榴林似海。这里自古就是一处绝好的幽静之地。相传,唐代这里曾有白龟从一口泉中流出,荆山便有“白龟泉”。北宋文学家苏轼到此一游,曾以泉水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之如饴,泉水注入杯中,高出杯面而不溢,还能浮起铜钱,叹为观止。

苏东坡赞此泉为“天下第一泉”,并留下《上已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篇作为纪念。诗中“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为此泉留下了千古佳句。后人据以将泉名改称“白乳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之题名。白乳泉边生一巨朴,古朴苍劲,树冠如盖,枝繁叶茂,盛夏之际荫翳蔽日,覆盖道院,清幽宜人。朴树侧旁有一株高大梧桐,岁在百龄之上。树下建有双顶金瓦泉亭。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1987年题写了“天下第七泉”。每当盛夏,七月榴花红似火,清凉幽静的白乳泉,更是人们想往的旅游休闲度假好去处。 [编辑本段]天下第八泉:南昌洪崖瀑布泉 -----------------------

抗战中毁灭,现不存。 [编辑本段]天下第九泉:淮水源 ------------------------

半山垂下水晶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佚名

淮水源头,在地处鄂豫交界桐柏山北麓,河南少桐柏县(唐代属山南东道唐州)境内。陆羽在唐玄宗天后期,在荆楚大地沿江淮、汉水流域进行访茶品泉期间,曾前往桐柏县品鉴过淮水源头之水,并评为“天下第九佳水”。

古代品泉家,对陆羽把淮水源列入《水品》,是颇持在异议的。如明代徐献忠、周履靖在《水品全秩.卷上》“六品”论及淮水时说:“张又新记(按指:张在《煎茶水记》引陆羽二十《水品》有淮水原)淮水亦在品列,淮故湍悍浑浊,通海气,自昔不可食品。今与河合脉,又水之大幻(患)也。李记(按指:李秀卿决述陆羽论二十《水品》列有淮水源)以唐州柏岩县淮水源庶矣。”至于淮水源头之水,是“自昔不可食”呢?还是如陆羽在《水品》中所评为“天下第九佳水”?姑且不论,留待学者专家去进一步论证吧。但茶圣陆羽既然把“淮水源”列为天下佳水,那么淮水源头的河山胜迹,还是可以向读者作一简要介绍的。

陆羽在《水品》中说的“柏岩县”即今之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县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的淮水发源地。于东汉延熹六年(163)于桐柏县城西南15公里处建“淮渎庙”。后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从原址迁至县城东关。明清以来皆有增补修葺。这是历代官府与民间祭祀淮水之神的庙宇。遥想陆羽当处来桐柏县,亦自应是首先前往淮渎庙祭祀水神,然后再登临桐柏山寻访淮水之源,进行品鉴,那陆羽当年品泉之处究竟在何处呢?

桐柏山水帘洞水,清纯甘冽,胜过诸多名泉,也许是陆羽当年品泉处吧?水帘洞,在柚柏县城西5公里,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是桐柏山著名风景之一。水帘洞距地高约20多公尺。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淮水源头之水,亦从山岩缝隙间渗泄于洞内成泉。而洞口则被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遮盖,犹如珠帘垂挂。沿石壁前有阶梯和铁链可攀援而上,进入洞中,虽盛夏酷暑,仍凉气袭人,沁人心脾。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人荟萃避暑消夏的理想胜地。在水帘洞溪旁建有山寺,寺内墙上有历代文人、游客书写的诗和题记,赞颂水帘洞的奇妙和优美。其中有一首七绝云:

半山垂下水晶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古无有能卷得,

月钩空挂碧云边。

陆羽在天宝后期,还曾品鉴过蕲州兰溪石下水,汉水流域的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商州武关西洛水多处名泉佳水,其中列入其《煮茶记》者***有二十品。 [编辑本段]天下第十泉:庐山天池山顶龙池水 --------------------

庐山天池山顶水为“天下第十泉”。十大名泉庐山占其三,由此可见陆羽对庐山水的情有独钟。许多年后,一位隐居在栖贤寺侧的近代诗人易实甫,将其居处附加的“天下第六泉”分赠当时的名流张之洞、陈宝箴等人,后者还以此为题赋诗作答。虽为士人中的游戏之举,却也透露出庐山水在茶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充盈着水气的庐山文化,也隐隐地启示我们:从水,这一生命的基本命题中,把握并演绎人与自然和谐之文化的走向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