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美兰的历史沿革
在印度的文化传来之前,印度尼西亚已经有自已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甘美兰除了演唱的方式受到印度音乐影响以外,自成一格,而甘美兰的乐器在满者伯夷朝代(若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根据爪哇的神话,甘美兰是由天神山阳古鲁(SangHyang Guru)在若公元230年发明的,山阳古鲁据说在拉伍山上有一个宫殿,统治爪哇的所有其它神祇。山阳古鲁希望以声音传达讯息给其它的天神,因而发明了锣(Gong);而为了表达更复杂的信号,他再发明了另外两个锣,而成为了甘美兰。
在公元八世纪爪哇中部的婆罗浮屠神殿,出现了最早的关于音乐演奏的浮雕,浮雕上出现了各种的锣、鼓、竹笛、碰铃、拨弦及拉弦乐器,但未出现钢片琴及木片琴的图像,展现了印度尼西亚最早的演奏形式。
在十二世纪爪哇的宫廷裹出现了两种甘美兰合奏,蒙刚(Munggang)以及科多哥力(Kodokngorek)甘美兰,成为“响亮风格”的基础。而另一种以吟唱诗歌的克玛纳(Kemanak)传统,则成为”柔和风格”的基础,逐渐演变成为贝达雅(Bedhaya)舞蹈的音乐风格。而在十七世纪,两种风格互相影响,逐渐发展成今天峇里、爪哇及巽他的甘美兰合奏。印度尼西亚各岛屿的甘美兰风格各有特色,但它们在乐理、乐器以及演奏技法有***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