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同质化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辅导班课程陷入同质化竞争是什么意思 就是大家教的思路一样,目的一样。没有创新。陷入大家都一样的困境里
问题二:什么是学校特色和内涵 学校的内涵,并无准确概念。它应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也就是说,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学校特色,是针对“千校一面”同质化而言的,即每所学校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到科学管理、学校文化,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乃至整个学校方方面面都显现自己的风格、色彩,对外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学校特色的三个基本特性,一是独特性,这反映一所学校与其他相区别的首要特性,“人无我有”和“与众不同”实际就是独特性的表现;二是优质性,这表明在同一个项目、同一个项目上,其水平、成果、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学校;三是稳定性,学校特色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学校在一个时期形成的特色,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育人体系、学校制度、教育模式当中。
问题三:互联网十教育是什么意思 互联网教育是固定的、延续传统教育模式的,而教育互联网则是利用网络的便捷打造灵活的、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但作者在对教育互联网的未来叙述中,还需要注意几点与现实冲突的地方:
1.免费与增值。对于个人而言免费成了互联网的标签之一。免费安全,免费搜索,免费上网,免费WIFI, 免费办公软件等等,免费的模式让企业或者个人投入巨大,但并不一定产生效果。国人并非都是冒险之人,对于企业上有投入的可能,对于个人而言,难!
2.在线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中国乃泱泱大国,一个行业的精英人才放在国外估计差不多是一个国家总的人口。姑且按照20%精英去进行在线教育,那数量仍然很大。产品的同质化导致竞争难度加大,试问对于在线教育者仅靠个人的努力,能容易操作吗?难!
3.P2P互动的问题难度。每个人都有旅游休闲的权利和自由,对于一个投入巨大且没有太多未来的事,还敢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4.UGC模式和精英模式。这两种直接产生的效果是大众口味与专业课的矛盾。UGC模式产生的内容多是与人们密切相关,但专业性质不强,内容的两个极端是跟随人们的庸俗化和引导用户的专业化。这两种方向的结果是一个走向了被动,一个走向了主动,可以延伸到专业课。前者很容易带来利益,后者则需要极高的操盘能力。更何况后者还需要专业化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对于现实中的高级教育者来说,结合转化的难度,太大!
5.沉浸式学习实难运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除刚性需求外,基本上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若非心有恒心或为事所逼,你试试去学习?互联网每一个网站都将人们的心理研究的透透彻彻,在线教育对人们心理把握经验又远远落后于其他已经成熟的行业。这就使得互联网用户,需要克服互联网中的诱惑、为某种目的学习,跟刷怪闯关一样,一层层的难度加大。这种学习的过程,难!
综上所述,教育互联网必须在企业或 *** 的框架下运作,且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行业与非教育行业相互配合下才能建设完成,其难度不亚于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的难度。
问题四:语文教学接地气,写作文才能少套路 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写作文就谎话连篇,甚至沉浸于虚构故事营造的幻觉。如此流弊对于公民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养成,显然在扮演着“坏”角色。
目前80%以上的孩子不会写作文,这和作文教学“多套路少体验”不无关系。学生作文的假大空,无非是三个肇因:
第一,老师就这么教的。内容同质化、手法模式化,求稳求平,拒绝创新,有多少篇“范文”,就指引了多少条套路。
第二,考试规则就这么要求的。这就像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关系一样,有什么样的考试作文要求,自然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文格局。在学生作文中,诗情画意和异想天开往往被“常识”所扼杀。个性化的语言尝试,被大班教学的“整齐划一”所遮蔽,结果就是千文一面。
第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却非要写一些高大上的话题,“无话可说”才是最合理的常态。几十年不变的作文题,偏偏要孩子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别说小学生,就是高中生,也只能这么“榨”出来。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感慨,每年的高考,“陶渊明、苏轼、司马迁”这三人基本就“全活一次”。原因何在?用一些学生的话说,“这三人被称为‘套路’三巨头,但凡涉及理想、目标、心态、责任的题目,全部可以用他们解决。”学生成为“好词好句好文”的搬运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靠间接经验过日子的学生,在作文上留下满纸荒唐,也是其情可谅的事。有人说,孩子撒谎首先是从写作文开始。人们在作文上集体撒谎或者集体矫情,伤害的显然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才情”。孩子作文套路深,解套还须下套人。让语文教学多接点地气、让人文教育多些真善美、让素质教育关注价值与过程,小学生的“套路作文”也许才会真正有药可医。
问题五:如何理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的"五个度"问题 目前,学校办学定位中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应用型、宽口径、厚基础”等词比比皆是,但这些并不真正符合学校实际和国家需求。因此,如何立足地区实际、办学历史传统积淀、学校现实基础等凝炼出符合学校实际需要、契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办学定位,是高校首先要做好的,只有在做好这一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学校自己的“尺子”。
从另一个角度看,本轮审核评估的关键点也在于此,专家进校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学校“尺子”准不准的问题,要帮助学校调整好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让学校在适合自身的方向上有所发展,并凸显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