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运城 8:彼其之子,美无度
汾河弯弯曲曲穿过运城腹地流入黄河,膏腴的汾河谷地水草丰美,依依村舍,簇簇人家。夕阳下,波光粼粼,水鸟嘤嘤,端午时节正是采药材的最好时节。“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汾河边的低湿地,小伙子正在采择野菠菜 。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在河边洗衣服的姑娘们的眼里,小伙子采药材的身影,那是俊美无比、如花似玉,胜过公卿子弟。
莫,又叫野菠菜、山大黄、山羊蹄、酸母等,是一种中草药。藚(xu),据说叫泽泻,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全株有毒,地下块茎毒性较大,也是一种中草药。
公路,官名,掌管王公宾祀之车驾;公行(háng),官名,“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公族,公族大夫省称,官名,掌教公卿大夫子弟。公路、公行、公族均由公卿子弟担任。因此,诗中所说“殊异乎公路”、“殊异乎公行”、“殊异乎公族”,不是强调官职,而是强调公卿子弟的身份。
《毛诗序》云:“《汾沮洳》,刺俭也。其君子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说的是因君子勤俭,亲自采莫、采桑,有失体统,故作此诗以刺之。明明是民间的歌谣,非要拉扯上有地位的君子,不能苟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指出“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诗”,这无疑是正确的。在怀情女子的眼中,流淌的汾水是美的,青青的药草是美的,河边的情人是美的,一切是那样美意如画。
汾河古称“汾”、“汾水”,黄河第二大支流,三晋的母亲河。发源于晋西北,流经晋北、晋中、晋南,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入河处形成了一块冲积陆地,形如人臀,故曰脽上。汉武帝时在此发现了一尊宝鼎,经考证这脽上就是传说中的远古祭地的“ 泽中方丘 ”之处。于是汉武帝亲临该处,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迎鼎仪式,将此地改名为宝鼎(现万荣宝鼎乡),次年改国号为元鼎,随后在此建了后土祠,前后8次到此举行国家祭地仪式,并赋有千古名篇《秋风辞》。其后历代帝王先后到此祭祀后土20余次,这个后土祠成为后来北京地坛的祖祠。
汾河弯弯流过千年,到唐代薛仁贵在汾河湾已不再是采药草,而是从事射大雁的营生,练就了平生武艺,书写了的“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句丽”、“爱民象州城”等传奇。
我小时候,还能见到打雁的人,弓箭不用了,把长长的火铳固定在自行车上射击,以提高击发时的稳定性。在冬季的麦田里,悄悄地接近雁群,一声吆喝,群雁飞起,开火的时机选在雁群刚起飞离地不高时。常常是枪声响过,却不见有大雁落下来。一阵失望后,打雁人骑着自行车赶往他方,我们继续在麦田中检拾雁屎。青绿色的雁屎,植物纤维比较多,透着麦苗的青绿味道,天冷冻得发硬,直接用手捡拾,是喂猪的好饲料。
上古时期,晋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被密布,草木丰茂,古代人民采药打草的情景常常出现在诗歌中。随着农耕发展成熟,土地被充分利用,汾河湾的耕地已到河岸,现在野生茯苓、苦菜、蔓菁、泽泻、野豌豆等几乎不存在了。汾河湾所在的晋南是农耕时代的富庶之地,山西民谚说:欢欢喜喜汾河湾,哭哭啼啼吕梁山,凑凑合合晋东南,死也不出雁门关。
啊哈,同在汾河湾,有采药草的少年,有射雁的少年,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只有捡拾雁屎的少年!再后来,雁屎也捡不到,环境恶化,雁阵排空已成远去的记忆。
不曾想,去年冬季竟然稀罕的看到一队大雁鸣叫着飞过头顶,那种你呼他应的叫声多年不曾听到了。另外,野鸡、松鼠、刺猬、斑鸠、山雀等等动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身边,说明近几年生态环境正在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