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爱情最好的模样

《致橡树》是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清新的风格和炽烈的情感交融,让无数人打第一眼就爱上了这首诗。朦胧诗潮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人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创造朦胧多义的意境,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整体象征等手法,表达对现实的思考,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

既然是朦胧诗,《致橡树》的主题也具有多义性,既可以解读为爱情宣言,也可以认为是人格宣言。不过,木棉对橡树的深情倾诉,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一个个“爱”字,蕴含着浓厚的情感,道尽人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将这首诗视为爱情的宣言。

一、含蓄的意象世界与赤诚的内心独白

这首诗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含蓄与坦诚的完美融合。太含蓄,则曲高和寡,难有知音;太直露,则言尽意足,缺少联想。舒婷巧妙地选择了八个与众不同的意象,构成了一个朦胧多样的世界,又辅之以“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等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一张一弛,层层推进,使诗意婉转悠扬,扣人心弦。

诗中的“你”是橡树,“我”是木棉,很明显,诗人主要是借助“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崇尚的爱情观,那么它们分别又有怎样的深意么?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描写它们俩的诗句。

先看橡树。“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可见橡树的高大威猛有风度。“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这两句是最集中写橡树形象的。树枝是“铜”做的,树干是“铁”做的,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金属的光泽,触到那坚硬的质地,“像刀,像剑/也像戟”,仿佛可以听到刀剑出鞘的铮铮鸣响,无坚不摧,奋勇杀敌,诗人连用五个比喻,将橡树的力量感和阳刚之气写得淋漓尽致。诗人对话的“你”——橡树就象征着这样一种坚毅刚强、勇猛而富有安全感的男性形象。

与之相对,“我”——“木棉”就是偏向柔美的女性形象。“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色彩明媚温暖,花朵肆意绽放,与“钢铁”的冰冷、刚硬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女性独特的美好。但这绝不是娇媚、纤柔的传统女性形象,而是“红”得有个性,鼓着“硕大”花蕾的新时代女性,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既能在困境的“沉重叹息”中坚强隐忍,也能擎起“英勇的火炬”,并肩战斗,引领前行。

木棉,又名英雄树,高10-25米,树姿巍峨,具有阳刚之美。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木棉和橡树根本不会立在一起。可是诗人舒婷却故意选择了“木棉”来代表与“橡树”相匹配的女性。

木棉是与众不同的。她立在橡树的身旁,“作为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不是“依靠”,不是“贴附”,而是“站”他们是平等的,是相互扶持的独立个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他们关系密切,惺惺相惜,“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精神上的默契成为他们最大的幸福。“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享雾霭、流岚、虹霓”,他们同甘***苦,不离不弃,勇敢地捍卫者属于自己的爱情,坚贞不渝。“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木棉”道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独立平等、至死不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木棉”直抒胸臆,大胆发出了爱的宣言。一个“爱”字落地生根,她爱得彻底,爱得纯粹,她爱橡树,爱的不仅是人人都爱的“伟岸的身躯”,更爱他的理想、他的坚守。他们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将爱情进行到底。

没错,这才是诗人渴望的爱情。在诗作的开头,作者还还列了六种意象, 态度坚决地表明了自己否定的几种爱情类型。

1.“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这种攀附式的爱情是作者最不屑的。借助本不属于自己的光辉来炫耀自己,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绵软的精神是无法支撑一段爱情走到最后的。

2.“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这种痴恋式的爱情是卑微的,没有自己的追求,只是一味地追逐着恋人所爱的方向,却忽略了自身的价值。

3.“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样的自我奉献固然令人感动,但对于爱情而言,同样是不对等的。如果一味奉献而失去自我,没有感受到对方给予的支持与回馈,总有一天会感到疲惫。

4.“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日光给予温暖的沐浴,春雨带来甜蜜的滋润,离开了这些生命的养料,橡树无法生存。这种爱情,可以理解为奉献式的,也可以理解为掌握主权的“女强人”式——虽然能力很强、地位很高,可是爱情不是这些能力与地位。

不论是以上的哪一种,在诗人的眼里,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棵树平等地站在一起,站得很近却依然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却心心相印,应该是同甘***苦、彼此坦诚的。

在一系列意象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浓厚的情感汩汩而出,让人穿梭在含蓄与坦诚的情感体验之间,获得美的震撼。

二、别有滋味的虚词

诗歌的赏析离不开炼字品词。《致橡树》中许多虚词的运用看似轻描淡扫,实则一字千钧。

“ 绝 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绝 不学痴情的鸟儿”:“绝”字展现了态度的坚决,对于攀附式、痴恋式爱情的鄙弃。

“ 也不止 像泉源”“ 也不止 像险峰”,虽然依旧是否定,但比起前面的“绝”态度要软一点。“不止”,意味着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因为“泉源”“险峰”的奉献是有一定可取性的,爱情需要有付出,但应该是相互扶持的,而不是单方向的。

“我 必须 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必须”是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是深思熟虑决定好了的结果,是我心之所向永不更改的决定与承诺。这里的“必须”一旦换成“愿意”,诗歌的冲击力就会瞬间下降一个档次。

“ 仿佛 永远分离/ 却又 终身相依”:“仿佛”代表一种不确定性,是如梦似幻的,“分离”不过是表象,是为了给“却又”蓄势。即便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分别站立,但是我们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心心相印,紧紧相连。

三、相辅相成的情感与节奏

从语义来看,诗歌的前半部分实际是六个假设,都可以替换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xx,……”,但是诗人做了精巧的设置,使其呈现出多变的姿态。最开始用长句引入,继而改为“也不止”,稍短一些,“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语句越来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急促,直到一个“不”字,“啪”地一下甩了出来,干净有力,掷地有声,“这些都不够”,之前积累的情感全部爆发出来,语势达到极点,情感冲上顶峰。

然后又开始使用长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气氛渐渐缓和,进入柔软的描写部分,从“根,紧握在地下”到“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营造了静谧宁和的氛围,情感静静流淌。

直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声音渐起,短句的出现增强了力量感,给人以坚定的感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享雾霭、流岚、虹霓”与“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一长一短,节奏多变,摇曳生姿。“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像是山寺的一声撞钟,恳切的呐喊之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爱——”,一个破折号,延长语气,渐入尾声,“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长句收束,温柔而坚定。

整首诗长短句结合,随着情感的自然流动自然地调节,同时,节奏的变化也带动了情感更充分更饱满地倾泻,二者相辅相成,***同创造了丰盈的诗歌境界。

还记得看《十里春风不如你》的时候,周冬雨的朗诵令人心碎。从开始漫不经心的呢喃,到后来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嘶吼,感觉心都要裂开了。这种反复叠唱,很容易将情绪带出,逐渐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