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算不算文献综述
网易
网易号
全网热点 一网打尽
0
重读《论持久战》: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麻豆无诗歌
2021-12-14 17:42
0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原载于1938年7月1日《解放》第43期、第44期合刊。1952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论持久战》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论持久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胜利的正确方向和具体道路,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今天,重读这篇闪烁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经典著作,对于进一步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以更加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论持久战》(节选)
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它的特点,所以被称为弱国。但是在同时,它又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所谓抗日战争是进步的,不是说普通一般的进步,不是说阿比西尼亚抗意战争的那种进步,也不是说太平天国或辛亥革命的那种进步,而是说今天中国的进步。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如果说,在俄国,没有一九○五年的经验就不会有一九一七年的胜利;那末,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十七年以来的经验,也将不会有抗日的胜利。这是国内的条件。
国际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所不可缺的重要的条件。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5月至6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特点,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科学预见了战争的进程及结果,找到了克敌制胜的途径和方法,对科学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持久战》发表的原因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之初,日军先占平津,进而占领上海、南京、太原等地,气焰十分嚣张。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虽然广大的国民党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由于国民党当局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而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抵抗,且采取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又缺乏精心周密的组织准备,加之武器装备及军队战斗力悬殊,从而造成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节节抵抗、节节失利的被动局面,大片国土沦为敌占区。
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不同,中国***产党制定并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发动民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了给全国人民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动员全民族力量进行抗战,1937年8月下旬,中国***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积极站在抗日最前线,发展抗日群众运动,为实现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并不断向华北渗透的局面,国民党内就有一部分人散布“抗战必败”的论调。在国民政府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下,大片国土沦陷。全面抗战开始不久,由于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接连失利,国内一部分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主和派,对争取抗战胜利丧失信心,极力主张对日“和谈”,他们中的部分人组织“低调俱乐部”,鼓吹“再战必亡”的论调,成员之中既有文官,也有武将,人数虽然不多,但能量甚大、影响恶劣。国民党内另一部分人则鼓吹“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等国的支持取得速胜,特别是在正面战场取得台儿庄战役胜利后,速胜论调更是甚嚣尘上。
为了从理论上阐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回答如何进行持久抗战及怎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等问题,批驳各种错误思想,消除人们对抗战前途的疑虑,毛泽东总结和吸收了党内其他同志关于持久抗战的思想,于193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做了《论持久战》的重要讲演,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持久抗战和广泛发动民众、争取抗战胜利等重大问题,突出强调了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通过宽广的视野和古今中外历史的比较,着眼于说明中国抗战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他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决死的战争。他精辟地分析了中日双方在战争中存在的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相互矛盾的因素,全面考察和论证了坚持持久战以争取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及必然性,指出小国寡助的日本无力支持长期战争,最终必然失败。大国多助的中国经过艰苦的持久战,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指出,因为日本是一个强国,抗战初期必然有一个战略防御阶段。他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论证了相持阶段将是转变敌我之间强弱与优劣态势的枢纽。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日军只能占领有限的区域,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必然的。也正是由于日军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干线,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开展游击战争、消耗敌人力量创造了条件。毛泽东正确解决了持久战中的作战原则问题,着重阐明了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实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是以弱胜强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这两个阶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与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与阵地战为辅。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产党长于做民众工作,在民族抗战的条件下,更能获得民众的援助,只要有***产党和***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能够组织起人民的游击战争;只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发动民众参加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