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薜荔象征什么

薜荔长龙鳞,相看似可人。圣朝无艮岳,那值二千银。”(张弼《薜荔》)薜荔,又称木莲,系常绿藤本植物,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其果实富胶汁,可制凉粉,有解暑之作用;茎、叶、根均能入药,有祛风除湿、通血活络、消肿解毒之功效。“薜荔”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文学作品。

我国古代诗人钟情于薜荔,在他们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薜荔的身影。尤其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更偏爱这种植物。他在《九歌·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的诗句,诗句描绘了一位美丽婀娜的山鬼形象,她(山鬼)身披薜荔,腰束松萝,楚楚动人。这一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美术作品的经典题材。

薜荔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薜荔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一般以野生的状态攀爬于崖壁、大树以及断墙残壁、古桥和荒废的老宅等地方,给人以沧桑荒芜之感,因而古代诗人常常用薜荔来营造寂寞、凄楚、悲凉之氛围。柳宗元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吟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诗人触景生情,愁思弥漫,巧借薜荔表达了遭贬谪的凄苦愁绪。沈彬在《秋日》中写道:“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人借薜荔抒发惆怅、愁苦之情。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中写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诗人借助薜荔生动地描写了瘟疫(血吸虫)之后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的清冷凄惨情景,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