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中文名
绘画主义摄影
概述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
主义流派
摄影绘画主义流派在摄影
结束
1886年
主义流派阶段作品TA说
主义流派
摄影绘画主义流派在摄影艺术学中,可分为广义和狭意两类。
广义言,该流派以绘画造型原则和美学追求规范自已创作的摄影艺术流派。
狭义言,则专指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1857年达到顶峰,八十年代已接近尾声,终于结束在1886年P .H .爱默生(P .H .EMERSON)发起的那场大“批判”中的、以当代拉斐尔前派为榜样,追求维多利亚艺术风格的摄影艺术流派,它被称作“高艺术”(HIGH ART)。是这一时期摄影艺术的主流。
两条生活道路(1857) O.G.雷兰德
这一摄影艺术流派其创作题材大多取予宗教教义或文艺作品,创作方法是主题先行,先画草图,请人扮演拍摄,再经暗房加工而成。故作品结构严谨,布局考究。艺术特点是作品极富情节性、叙事性和寓意性。
该摄影艺术流派所以产生于斯是历史之必然。如前所述,摄影一进入人类的社会生活,以其能够“复写和留存” 现实景象的能力风靡了人们,而它能不能以其“摹象传情” 的能力进入造型艺术的殿堂尚待人们开发和探求。1847年,一幅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名叫T .库蒂尔(T .GOUTURE)拍摄的题为《古罗马的没落》剧照,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浓郁的文艺复兴时代艺术风格,与其时被艺术史家誉之为维多利亚艺术风尚——拉斐尔前派的艺术思潮合拍被时人震惊和思索。使摄影家认识到摄影在“艺术领域” 里一定也会大有作为,造型潜能和空间很大,从而开始体察到摄影的另一种特性——造型性,启示和激发他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热情。例如这一时期中著名女摄影家J .M .卡梅隆夫人(J .M .CAMERON)就明确表示要“坚决地跟着拉斐尔前派走” ,积极参与发起和组织成立名垂摄影史的“拉斐尔前派小组”的绘画主义摄影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八年之后的1855年,摄影艺术家O .G .雷兰德(O .G .REJLANDER)摹仿T .库蒂尔拍摄剧照的方法——摆布导演地拍摄出具有情节性的被评论家誉为“摄影艺术发轫时期的佳作” 和“用摄影来绘画”作品《玩耍》;另一位绘画主义摄影家W .L .布拉斯(W .L .PRICE)的《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亦相继问世。
同时期,1852年英国摄影家R .贝亚德(R .BEJADER)发明的“拼接合成法”和1855年法国摄影家H .斯芬格尔(H .SFINGUER)发明的“修描照片” 等摄制工艺的普及与推广,无疑为“用摄影来绘画”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与空间。于是1856年, P .H .罗宾森(P .H .ROBINSON)创作出有“维多利亚艺术风格” 之誉的《黎明与落日》;第二年——1857年O .G .雷兰德就用了30张火棉胶底片,依着事先设计好的草图,花了六个星期,精心在一幅400×800mm的蛋白相纸上摄制出绘画主义摄影流派的峰巅与扛鼎之作——《两条生活道路》,并在曼彻斯特举办的“艺术珍品展览会” 上展出,震动了当时的艺术界,将该摄影艺术流派推向了顶峰。
玛丽露丝纹(1850) D.O.希尔 R.阿丹森
值得提出的是1869年,H .P .罗宾森总结了该流派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写出一本可视同这个艺术流派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入的艺术认,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改良和不断的发明,启示出更高的标准,足以使摄影家更能自由的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摄影本身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
“高艺术” 所以于世纪末走完自已的艺术道路,原因在于它囿于成规,奉“拉斐尔前派”为圭皋 , 不愿越雷池半步,脱离现实生活,从圣经、诗歌、历史中找题材,可谓“食古不化” 。为此,1886年前后,在P .H .爱默生的“批评” 声中落幕。 这一摄影艺术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W .L .布拉斯、J .M .卡梅隆夫人、F .H .戴(F .H .DAY)、纳达尔(NADAR)、J .迈耶尔(J .MANYER)、H .P .罗宾森、O .G 雷兰德等人;著名摄影作品有∶1855年的《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1856年的《黎明和落日》、1857年的《两条生活道路》、《黑夜降临,无家可归》1858年的《弥留》、1861年的《萨略特的女士》、1870年的《天使》、《佚题》、《高艺术》、1872年的《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1874年的《亚瑟王之死》、1880年左右的《上帝保佑爸爸平安回家》、1887年的《卡洛琳》┅┅ 等摄影名作。
如今再来谈谈广义概念的“绘画主义”摄影艺术流派,即平常我们讲的“画意派” 摄影。
该流派虽然也尊重绘画的造型规则和审美取向,刻意追求摄影作品“有意味的形式” ,重视摄影作品“情” 的表达和“美” 的造型,但摄影家却始终注意发挥摄影纪实这一本体特性潜能的挖掘和发挥,运用“选择” 这种造型手段进行“创造”。 拍摄时依靠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现实环境中寻找题材。从事“画意派” 摄影的摄影艺术家讲究的是感受、发现与领悟。早在1850年D .O .希尔和R .阿丹森(R.ADAMMSON)就拍摄过一幅被评论家誉之具有典型的“十七世纪荷兰绘画风格” 的人像作品《玛丽露丝纹》。如果我们翻阅一下这个时期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些“绘画主义” 中坚摄影家也时有所作。可惜的是,这种创作方法被湮没于“高艺术” 的创作浪潮之中。直到1886年P .H .爱默生发表了《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和一本他自己拍自现实中的画册《诺福克开阔地生活和风景》的出版,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反思与重视。1889年,他又写了一本振聋发聩的著作《自然主义摄影》,鼓吹新的摄影理念,使这一时期被人们逐渐发现和认识的两条摄影本体特性的“轴” 有意地加以靠拢,将摄影从“高艺术” 这条死胡同引了出来。在下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以渐进的方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产生新的摄影艺术流派,摄影艺术面貌为之一新。
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佚题(1870) J.M.卡梅隆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弥留》 H.P.罗宾森 《古罗马的没落》 T.库蒂尔
作品
《唐吉珂德在他的书房中》 W.L.布拉斯 《无题》J.M.卡梅隆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隆夫人《无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