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李白语文教案设计

 《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它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篇课文,如何掌握它的教学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李白《蜀道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方法 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 故事 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 说说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五)课后作业

《蜀道难》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 文章 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 典故 。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 传说 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 山水画 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 句子 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