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于林徽因在剑桥的故事
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在1920年的伦敦。?
林徽因那年16岁,却已是风姿绰约的纯情少女,一双弯弯的笑眼,秋水盈盈,神动能语。她的美丽,已为许多青年男子所倾倒。然而,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
他,便是24岁的徐志摩。?
那时候,徐志摩是林家的常客,与徽因的父亲是忘年之交,他们常常聊到深夜,有时林父也会让徽因代自己送志摩一段路。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的走着,浓重的雾气悄悄的从四周弥漫上来。她总是默默的听他说话,看着他玳瑁镜片后面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
她觉得,他笑的时候很沉郁。“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的看着她,仿佛满腹心事已经交付给了少女那双澄澈的眼睛。?
徐志摩和林徽因相处的那段日子是惬意的,他们在康河的柔波里谈诗歌,谈济慈,谈雪莱;他们在剑桥浪漫和古典的怀抱里,谈艺术,谈美学;他们恣意地畅游在文学和音乐的海洋里,海阔天空的谈人生,谈理想。
徐志摩深深地迷醉在了那双充满灵性的眼睛里,他知道,她是懂他的,懂他的理想和抱负,懂他的一往情深。他恨不能抛开一切,只为被她的余光一扫。?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我就感到异样的震动,猛袭到我生命的全部?纷乱占据了我的灵府,但当时我一点不明白,不知这就是陷入了爱!”?
是啊,这是爱,或许你会说是烂漫的英伦情调在作祟,或许你会说是康河的海藻在牵绊,不,绝不仅仅是受了那柔风软泥的影响,这爱,将伴他一生。?
林父从两人频繁的通信和女儿含情脉脉的眼中看出了端倪,一边维护他与志摩的友情,一边做到与女儿真诚的沟通。但是障碍横亘在眼前: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他出国前奉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小儿子也已经两岁了。?
但是爱即已萌芽,又岂能生生将它扼杀。?
“我再不能踌躇:我爱你!?
从此起,我的一瓣瓣的?
思想都染着你,在醒时,?
在梦里,想躲也躲不去,?
我抬头望,蓝天里有你,?
我开口唱,悠扬里有你,?
我要遗忘,我向远处跑,?
另走一道,又碰到了你!”?
志摩的爱那么猛烈,那么纯粹,像正午的阳光,直射心底,纯洁的少女想躲也躲不掉。?无奈,林父带着徽因不辞而别。?
志摩继续在剑桥完成学业,但是心却早已远行。当他一个人躺在茵茵的绿草上时,他总是在刺眼的阳光中用力勾勒出那张清秀的面庞和静谧的神态;当他一个人在寂静的晚上在康河上撑篙,他总是听到从远处传来徽因郎朗的读书声,他忍不住要与那飘忽的声音痴痴地对起诗来。
一年以后,他这被爱折磨得几乎要掏空的躯壳终于登上了归国的行船。他是为了一个梦想,中断学业踏上归途的。?
几个月前,徐志摩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他,终于摆脱了封建礼数的约束,争取到了他的自由,可贵的自由。此时的徐志摩,已经为它的所爱,清扫了心灵深处那片最圣洁的土地,该去的都去了,该来的能如期而来吗??
回国之后的徐志摩一心只有林徽因,他现在再没什么顾及,他要把他炽热的心献给她!然而,一条惊天霹雳正在等着他。
扩展资料
与林徽因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百度百科-徐志摩
百度百科-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