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反思

篇一: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必修 2 引入了古代诗歌。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必修 4 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基于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及理解上的困难,我将这堂课定位为诵读教学课。决定从两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方面在于梳理《蜀道难》的写作结构和表现方式上的特点。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合理的。从课堂气氛与学生反映上看,也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但我认为本堂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主线不够清晰,由于设计了两条主线,课堂时间又较紧,就使得一些内容教得不够透彻,欲面面俱到,反面面不到。二是,诵读教学使用的方式多样,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诵读能力被调动得还不够,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三是,对于诗人李白,在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没有很好达到,仅仅作为线索与材料来使用,学生对其整体印象不够深刻。

篇二: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难》这首诗的优点却成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难点,这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之间的矛盾,要想把这首诗讲深讲透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上课时就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来。所以上课时,我删繁就简。我的设计思想是:1、治学方法的指导、治学精神的培养是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2、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所学诗歌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中,“使其言皆出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3、教学结构采用板块式,“写、辨、删、改、读、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一落实教学目标。

 从上课过程来看,学生较为投入;特别是通过改原诗,然后和原诗进行比较阅读这一环节,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能较好理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的手法,也明白了这些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魅力,从而理解了此诗,也理解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为了进一步理解此诗,我让学生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诗歌读一遍,此环节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尽管他们的朗读还欠缺火候,但从设计的理由上看,学生还是能够理解本诗。

 诗歌教学避免面面俱到,有时教师不讲还好,越讲学生倒越模糊,所以上课时一定要避免这一误区。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复习它,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这首诗歌能背下来就很不错了,但从检查背诵这一环节来看,文科生做得较好,而理科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当场背诵。

篇三: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反思

 从本单元开始,就接触到最常考的诗歌阶段了——唐以后的诗歌。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蜀道难》。这一课不好讲。一是李白的诗歌文意很清晰,反而不容易挖掘很深;二是怎样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的独特风格;三是学生不感兴趣。所以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参与理解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明确要讲哪些内容,同时分清哪些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哪些内容要老师讲解。对于本课,李白的风格必须由老师总结概括,而诗歌诗句的理解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于是,参照袁行霈先生的总结,我从“气”的角度,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李白豪放飘逸,充沛浩大的特点。主要是气骨、气象、气势三个方面,讲气奇、气逸、气壮三个特点。举例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做了分析诗歌的范例。接着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从一句诗入手,选择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中一个方面,谈谈李白的诗歌风格是如何在这首诗里展现的。

 第二,要求学生课堂交流讨论,选十个学生具体讲解。在师生互动中,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讲解诗歌的要点。张同学在分析“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一句时,讲到这里体现了李白征服自然的勇气,就不是非常合适的,他忽略了后面“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没有顾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其他同学分析手法和语言的时候,帮助他们梳理了分析的顺序和方法。学生亲自实践,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对于整体文意的理解,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借助参考书,高效的完成。

 这次练习只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诗歌的方法。经过多次训练熟悉之后,还要指导他们去尝试命题和编写答案。以达到提升学习境界的目的。

篇四:高二上册《蜀道难》教学反思

 优点:

 1、学生充分活动,这节课几乎是全员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积极,我本着充分发动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原则,我认为这有以上几种好处:

 (1) 回答问题可以验证自己想法的合理与否,合理的话会加深对这个问题的印象,不合理则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订正对着这问题的认识会特别深刻,甚至会终生不忘;

 (2)积极参与可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老师有问题自然习惯和爱参与的同学交流,这样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老师的一些思路,学习方法会影响学生,对学生来说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学习宽度,培养了学习能力。

 (3)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不仅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记忆、表达、思维等能力,而且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在同学们和老师们心目中的威信,同时自信心也会大增。子选手

 (4)可以提高对课堂的专注程度,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

 2、学生有自己的新的解读,新课程要的的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思辨的能力,但学生受知识局限,不知道如何发现,怎样质疑。为了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主题,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我设计了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对学生鼓励,这节课学生有许多自己新的解读,如对李白的看法,通过作品看作者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尽管他们说的未必合理,但学生只要敢张口说,就是好现象,这也是我所想要的结果,我们的课堂就是要有新的见解,而不能人云亦云。

 3、思想感染好,进行了一次思想的升华。现在的学生缺少的是胸襟和雅量,面对困难他们往往灰心丧气,没有好的心态,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他们向上的精神,教会他们勇气,让他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教给我们方法,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我认为每一次的语文课对其进行这样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

 不足:

 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学生仍习惯于让教师牵着走。大胆地放手课堂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

 这节课尽管还有不足,但是我所希望的满园春色尽放光彩的想法基本得到了体现,虽然这些花色还很娇嫩,他们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但是我想他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芬芳起来。新的偿试已经开始,任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开始都要有一个过程,我相信学生只要偿到了其中的乐趣,慢慢就会在语文课堂这个花园中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