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评价柳宗元的诗

苏轼对柳宗元的诗有深入研究,对其在诗史上的地位及创作风格进行总体评价及细致分析。他说:“柳宗元诗在陶渊明下,苏轼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还对具体作品予以点评,说《南涧中题》诗“清劲纡余”,“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古今绝唱矣”。称赞《江雪》诗“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对《登蒲洲石矾望横江口潭岛深廻斜对香零山》,他认为“子厚此诗,远在灵运上”。特别是对《渔翁》诗的评论,引起近千年的争论,传为文坛佳话。“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他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有赞同者,如严羽说:“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出,亦必心服。”(《沧浪诗话》)。也有反对者,如李东阳认为苏的评价“类不免矮人看场之病”。章士钊说得好:“前四句是主,后两句是宾,宾主合参,始成全壁。”(《柳文指要》)。苏轼在创作中,还把柳诗作为学习的典范,据杨再喜博士统计,苏轼在用词、用典修辞、句式和句意、艺术意境等方面对柳诗的接受及启迪的达29首。如将柳诗“窈窕留余春”改造为“独自殿余春”,将“鸟飞来无迹”改造为“空飞来无迹”,结合韩愈诗句“江作青罗带”及柳诗“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一对:“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苏轼被誉为柳诗的“第一读者”,开创了大规模学习效仿柳诗的风气,为柳宗元传播接受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