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的邮寄是怎样兴起的?

传递书信是人类交流信息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从古到今,信函的往来曾经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啊!北宋词人秦观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比喻书信往来。唐朝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表达了他急切盼望亲人来信的心惰。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把作者思念远方好友、以梅代书的真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把传递书信的人叫驿使或邮吏。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雪漫蹄欲晓,为人作书邮”,宋朝诗人苏轼的“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都对驿使或邮吏的辛勤劳动作了充分的肯定。

早先的邮政部门只是传递官方文书,所以不存在邮递一封书信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后来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增多,处理私人邮件的业务也出现了,有些国家的邮政部门开始接受民间信件,有些国家则另设民信局办理,如何支付邮资的问题于是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开始邮资是根据路途远近来定的,并由投递人向收信人收费,这样不仅邮资多少不一,手续繁琐,而且容易出现漏洞,如收信人拒绝收信就可以不交邮资。再加邮资过高,寄信成了一件奢侈之事,平民百姓实际上被剥夺了使用邮政的权利。

人们不愿寄信或者寄不起信,这就使当时经济最发达的英国的邮政也陷入了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邮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状况,英国教师希尔在1837年向政府提出了改革建议。他主张取消国会议员免费用邮的特权,信件不论远近统一收费以简化手续,邮资由发信人支付并在信件投寄之前就付款。这样,希尔就在实际上发明了邮票而被誉为“邮票之父”。

英国国会经过激烈辩论,于1839年通过了“统一邮资和发行邮票”的提案。尽管贵族老爷嘲笑它是“一便士邮政”,但却得到了公众的拥护。当政府悬赏200英磅征集表示“邮资已付”的最佳办法时,人们提出了2600种设计和建议。负责这项工作的希尔总结其中48种的优点,终于绘出了世界上最早邮票的草图并付诸实施。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两枚一套:面值1便士的是黑色,面值两便士的是蓝色,图案是18岁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1840年5月1日,面值1便士的邮票首次公开发售,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大名鼎鼎的“黑便士”邮票。

改革后的英国邮政很快摆脱了危机,1841年的信件就比1839年增加了3倍。

接着,瑞士和巴西于1843年,芬兰于1845年,美国于1847年,俄国和法国于1849年……也相继发行了邮票。

小小的邮票真是了不起,有了它,信件可以周游列国;没有它,信件将寸步难行。邮票作为工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已经渡过了150多年的岁月。当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小小的方寸纸片刚刚问世就成了人们喜爱的东西,并很快风靡世界,使数以亿计的人入迷。今天,邮票爱好者已经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集邮”大军,“集邮”活动遍及全世界。

邮筒比邮票问世的时间还早,1653年8月16日,法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邮筒。

邮筒和邮票的出现改变了邮政工作的面貌。过去人们写一封信,必须跑到老远的邮局去算帐、付钱,现在邮信的手续已极为简化,只要在信封上贴一张事先买好的邮票,往附近的邮筒里一扔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