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村诗歌

石壕村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的意思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马嵬》作者:清代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译文:不用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注释:

1、马嵬: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2、《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

3、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4、石壕村:“石壕村”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石壕吏》诗,写在安史之乱中,吏征兵征役,造成石壕村中一对老年夫妻惨别的情形。

5、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唐代天宝十四载(756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历代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多有题味。其中最著名者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人缅怀历史,自然想到《长恨歌》,创作此诗,抒发感慨。

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公元756年,马嵬坡下,众将士目眦尽裂、杨国忠一命呜呼,唐玄宗众怒难犯,杨玉环瘗玉埋香。半个世纪后,一曲《长恨歌》,让一缕香魂,化作声声叹息。

李商隐暗讽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罗隐反驳道:“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李益同情道:“劝君莫洗莲花血,留寄千年妾泪痕”……杨玉环用娇弱的躯体担下了“安史之乱”的一切罪责。

而袁枚这首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的七言绝句,也以质询的语气,独特的视角,反思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剥肤之痛。让我们看到这位“被天强派作诗人”的才子,俯瞰苍生、关心民瘼的一面。

诗歌的首句以“莫问”二字发端,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指世俗,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对《长恨歌》的不同态度。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虽也不乏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姊妹弟兄皆列土”等这样的讥讽之言,但更多的还是借记叙杨、李二人的爱情悲剧,掬同情之心,缅怀历史。

第三句,作者更加具体地援引杜甫的名篇《石壕吏》,说明那些“丁男俱尽,急役河阳”的老妪(《石壕吏》),“暮婚晨别,席不暖床”的新妻(《新婚别》)、“子孙亡尽,骨髓已干”的老翁(《垂老别》)等形象,并非凭空捏造的偶然,而是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真实例证。

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没能为啼饥号寒、置身水火的百姓发一词、申一语,却为长生殿上的山盟海誓大书特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宫闱之内的悲欢离合,确实让人唏嘘,可贫苦百姓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又有谁能为其收场呢?

整首诗,作者立足于战乱苛政的历史视角,借助《长恨歌》,重新审视皇家贵戚的爱情,以议论的方式,批评《长恨歌》的情调并不具备普适性,作者更倾向于关注普通家庭中的冷暖饥寒。这也间接阐明了文学创作宜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学观,并对广大百姓所历之苦痛寄予深切同情。

全诗的一大特色,在于作者在短短28字中,巧用两组对比来抒发感情。前两句是以《长恨歌》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百姓的恻隐之心与对帝王的无情嘲讽;三四句再次以石壕村的翁妪与长生殿帝妃进行对比,暗示下层百姓受伤程度要比帝王之家严重得多,也暗示了李唐王朝的衰败实则是自食恶果。两组对比,互相映衬,彼此铺陈,表现了作者“借古人往事,抒自己怀抱”(《随园诗话》)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