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朗诵合集全集

历史已经给了曹操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他是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就连毛泽东主席也称其为“有本事”的人。

一个人成为军事将领相对容易,勇武有力就可以,像唐时的秦叔宝(秦琼)、明代的常遇春,都是以武力而定乾坤的人物,说俗点就是“有劲就行”。

古代的武将力气大于技巧,这个从古代武将流传下来的画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个腰腹粗圆,看着孔武有力。而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搏斗,这个无需争论,体重与力量,再加技巧,这一点连世界顶级的格斗手也承认。

曹操在被人称为诗人之前,是一个将领,至少要有些武力,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从中便可以看出曹操的武力绝对是超人的,舞戟是近身搏斗,逾垣是动作机敏。而后世中对曹操评价中,却将他列为语文化的代表,再加上民间的传说与《三国演义》的描写,让读者以为曹操是个天天坐在军帐里算计人的奸文人。

曹操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用现在的话评价起来,曹操是个文武全才的真汉子。上面我们说了曹操的武,而三国是名将勇士辈出的时代,曹操在勇武方面远没有关羽、张辽有影响力,在军事方面更多的是武略出众。而换个历史角度,曹操无疑是建安文化的领军人物。

曹操的文学成功大部分在诗歌上,数量虽少,但却是建安时代顶级的。曹操的诗,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名篇,里面的名句好多人都引用过,用书写为堂表,常见的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

这些名篇,除了朗朗上口外,读之令读者无不在生活中感触到内心的***鸣。人在感触良多无可放释的时候也借酒浇愁,不觉自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来宽慰自己,和后世的李太白将进酒杯莫停”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其实是曹操继承了汉代的乐府诗的特点,而诗的产生,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文字,诗最初的形态是配上音乐,或声调的一种咏唱,类似于今天我们的朗诵。三国也有记载刘备逃跑,宿于刘安家中时,刘安正在弹剑作歌,而这里作的歌词就是诗的一种,弹剑就是打击金属发出音质。

这也就形成了曹操诗歌的第一个魅力之处:韵律上口,适于吟唱。如果配上乐器,上口易,随口可唱。

但曹操的大部分生涯都是在马背上过渡的,那么曹操是怎样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又成为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的呢?

成为诗人,必须保持“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这种习惯,如我们的伟人毛泽东,无论是和平与动乱年代,都与书为伴,满床的书。

而《三国志》、《魏书》等记载的都有曹操行军读书的习惯,不仅是因为写诗,同时也著书立说。《三国志》说道:“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用超世之杰来形容,曹操是个非常人。这一点,想必也是曹操阅书无数而造就的。

而诗词是一种感性的文学艺术,如果人比较死板理性,没有多少情怀,那创作诗词也就不可能。在《魏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登高必赋,这显示了曹操是一个多性情的人,感物应怀,能被事务所牵动,触发内心情愫,同时也表现了曹操是个有崇高理想的人;登高必赋,又像是要抒发情感或感悟一样,这说明曹操是个乐观主义者,对周围的事物寄予了希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李煜在当时那种情境之下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事物在他眼里都是枯萎的,但在曹操眼里是勃发的。这就是人物境办与情操的不同,同样在乱世中,曹操成为一代雄主,李煜为亡国之君,不无道理。

这种情怀是曹操创作的根源之一。当然,汉末乐府诗开始盛行,也是军营中的一大娱乐项目,类似于今天的流行歌曲,曹操就相当于是个填词的人,也让曹操创作有了很大的应用舞台。不得不说,那个时代也是曹操创作的一种动因。

曹操的性格也让其成为了一个马背上的诗人,《三国志》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从其中一个活灵活现的曹操就在我们眼前了,他既不是一个奸文人,也不是个天天算计人的奸臣,用任侠放荡来形容最贴切。

这样的一个有才情,有武力,有理想的人,同时养成了书不释卷的习惯,又有一个表现的舞台,能成为马背上的诗人,边行军边写诗的浪漫主义者就一点也不奇怪了。